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30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4-11

鲜为人知的黔灵山长联


□罗晓东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方式,中国的文人雅士有喜欢撰写对联的传统。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春节贴春联,城市居民也有贴春联的习惯,有的自己或请人写一副,有的直接就把银行或保险公司赠送的春联贴在门上。那些名山大川、祠庙陵墓,对联也是屡见不鲜,就算没有名气的小景点,也千方百计请名人大家撰写一副装点门面,哪怕题两个字也可以,如我家乡的凤冈九龙和太极洞景区,刚建之初,时任凤冈县政协主席李廷学,就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加林为景区题写了“太极洞”三个字,为该景区增色不少。

许多文人骚客到了名胜古迹,往往免不了大发感慨,如同当今游客到旅游景点写下“到此一游”一般。只是那些文人雅士不屑如此,要么赋诗,要么吟联,要么撰文,比如古代流传于世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前段时间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欧阳祯人,就为贵州修文龙场中国阳明文化园之“知行合一”牌坊撰写了《龙场知行合一牌坊赋》,《文史天地》还专门用显眼的版面为其刊发。这些文人骚客为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增添了诸多人文因素,景点景区与名诗名联名文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声名远扬。

对联有很多种称呼,比如为欢庆春节写的叫春联,贴在楹柱的联句叫楹联,为祝贺新婚写的叫婚联,为祝贺寿辰写的叫寿联,为哀悼死者、治丧祭祀写的叫挽联,把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凑集而成的叫集句联等等,这些都是对联的通称。长联就是字数比较长的对联,历史上因艺术性和作者个人名气等原因,许多长联流芳百世。比如西南地区的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贵阳《甲秀楼长联》和成都《望江楼长联》,被称为中国著名的三大长联。贵阳《甲秀楼长联》由清朝贵阳文人刘蕴良撰写,后经刘蕴良多次修改和现代学者的修减而成,206字,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撰写此联嵌于甲秀楼上后,便成为甲秀楼一绝,甲秀楼也因此而广为人知。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是清末著名楹联家、“联圣”钟云舫撰写,212字。滇池大观楼长联由清乾隆中期昆明布衣孙髯所撰,180字,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长联”,也称“海内长联第一佳作”,后世称赞“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贵州名胜古迹大都有对联,比如黄果树瀑布、贵阳南明河浮玉桥涵碧亭、镇远青龙洞莲花亭、修文君子亭、从江增冲鼓楼等等,原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还把贵州名胜古迹的对联收集起来,出了一本《贵州旅游景点对联集萃》。当然,贵州最出名的是贵阳《甲秀楼长联》,而鲜为人知的是《黔灵山长联》。

《黔灵山长联》由遵义人刘天经撰写。刘天经(约1875-1948),字纬生,遵义老城人,清末岁贡生,晚年自号“一园老叟”,书法写得好。书法师从遵义“八大书家”之首的王藻章,而王藻章的书法则师从莫友芝,可谓师出名人大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天经的书艺名重一时,登门请书匾和求字者络绎不绝,那时在遵义的一些风景名胜地及商家店铺牌匾上,刘天经的墨迹随处可见。刘天经在上海谋职期间,还为商务印书馆书撰写了“商务世界第一,我书天下无双”的楹联,路人交口称绝,商务印书馆也非常满意,经理王云五亲自接待他,并出资将其所书《陋室铭》影印出版。

搜索知网和“百度”,刘天经所撰《黔灵山长联》的相关文章极少,其中比较全面一点的,是贵州文史馆特聘研究员李连昌先生在2018年《贵州文史丛刊》第3期发表的《简评刘天经撰黔灵山长联》一文。文章对刘天经撰写的《黔灵山长联》进行了论述和评介,李连昌先生在文中还根据刘天经的《黔灵山长联》内容,紧贴贵州佛教文化,自己撰写了黔灵山长联。建议李连昌先生找个有名气的书法家来撰写,赠送给黔灵山公园管理处,并立个牌坊展示出来,说不定哪天也成为天下有名的长联。

李连昌先生经过考证,对刘天经所撰的《黔灵山长联》进行校正,具体内容如下:

夜郎非自大,筑国久可称雄;文学创舍人,尔雅是训诂鼻祖;赋才素称盛览,咨访相如;经术聿肇尹珍,师承许慎。谪来新建长庚,愈开风化;继起柴翁弭叟,共仰名儒。周渔璜巡阅江左,黎纯斋持节海东;屈指数英雄豪杰,截止古越今。噫!定兴伯、果勇侯、状元赵夏、科甲仕宦、更无论矣,洵非地属边荒,徒说蛮苗仡僚。

黔山着神灵,禅林首开名胜;佛法传西域,白马号僧寺权舆;沙门辟于汉明,几回遗使;信教莫若梁武,三度舍身。话到东坡贾岛,雅好浮图;溯至康乐元公,结为莲社。刘舍人僧舍雕文,王右丞摩诘为字。论身证香火因缘,说生前后世。吁!洞中天、壶里月、囊内乾坤,怪诞神仙,姑妄存焉,应识行修净土,忘却富贵荣华。

这副对联上下联各120字,合计240字,比《甲秀楼长联》多34字,比昆明大观楼长联多26个字,比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多28字,单从字数来讲,称为长联名副其实。上联写贵州汉文化名人和成就,涉及贵州及全国人物有尹珍、舍人、盛览、周渔璜、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何腾蛟、杨芳、赵以炯、夏同龢等,典故有尹珍师从许慎、盛览学赋于司马相如、李白流放夜郎等;下联从黔灵山的禅林引申出佛教的传入,又写历史名人对佛教文化修行的故事,涉及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贾岛、王维、刘勰等,涉及有梁武帝和白马寺的掌故等。

刘天经这副对联在形式上符不符合对联规则,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自评说,但刘天经对贵州历史文化熟悉程度,对儒学和佛学的研究,肯定很深,否则怎么能做到娴熟自然、信手拈用中国和贵州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来撰写此联?本人认为这是一副难得的对联佳作,当然黔灵山在贵州乃至全国是佛教名山,对联中如增加一些贵州佛教文化元素,那就更好了。

刘天经所撰的《黔灵山长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在贵州甚至全国广为流传?我认为这与刘天经本人有关。首先刘天经处世狂傲不羁,自视才高八斗,以“我书天下第一”自誉,难以与人相处。刘天经为商务印书馆撰写对联,商务印书馆虽然满意,但宁愿帮其出书,出价百元银圆作酬金,也不愿意聘用刘天经,就是个典型例子。其次刘天经晚年穷困潦倒,据李连昌先生的文章介绍,刘天经晚年卖了他在遵义朝天街的“一园”房子,在轿子街(今遵义老城大十字西侧)街面租了一间房,以鬻字为生。刘天经这样的晚年人生际遇,又会有哪个大家名家去为他的长联作宣传,更不要说有书法名家愿意为他撰写这副长联。第三,君不见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其艺术性超一流,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厚。前段时间收到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轲风一篇稿子,题目为《大观楼长联背后的传统》,文章从“滇人好诗擅联的文学传统”“孙髯对云南隐逸文学的继承”“怀古:一种文学书写的传统”“场所与历史记忆:髯联的空间诗学”四个方面论述了“天下第一长联”背后的传统。可见大观楼长联背后是有故事的,毛主席称赞它“从古未有,别创一格”,郭沫若认为“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陈毅则认为“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贵阳甲秀楼长联比其多26个字,成都望江楼长联比其多30个字,但世人皆不认可为“天下第一长联”。可见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作者的名气和作者人品,是其作品流芳百世的必要条件。由此观之,刘天经所撰《黔灵山长联》鲜为人知在所难免了。



4694-3-2.jpg

李昊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