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里的春分
□聂 溪
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并非传统节日,而是一个指示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在春分当日,民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但在中华大地却上演着许多有趣的习俗。
放风筝是春分时节最常见、最普遍的习俗。春分前后,清气上升,微风轻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起源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称为鸢,汉代发明造纸术后,人们便用纸制作风筝,自此出现“纸鸢”一词。据明人陈沂《询刍录》记载,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人作声如筝。”这之后,纸鸢开始叫风筝。
唐代以前,风筝一般被当作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宋代以后,放风筝逐渐变成春分和清明的习俗,风筝艺术也逐渐成为民俗符号。风筝本身的结构、造型、纹饰与民间年画、刺绣、雕刻等艺术相融合,成为娱乐休闲的玩具、祈福驱灾的“吉祥物”,更是一种可用于装饰的精美艺术品。常见的风筝纹饰有蝙蝠、龙凤、鲤鱼、仙鹤、乌龟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画面。宋周密《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元明清时期,记载人们清明放风筝的活动就更多了。明《永平府志》记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树子儿赌胜负,童子用纸为风鸯引绳而放之。”
放风筝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能使人舒筋动骨,放飞心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作为传承千年的雅趣,如今,放风筝已不仅仅只是中国人的民俗活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已开始流行。
春分时节,最有趣的习俗当数“竖蛋”。“竖蛋”是春分节气特有的习俗,“竖蛋”又叫“立蛋”,此时昼夜平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稳定性最好,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据史料记载,春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我国很多地方举行竖蛋比赛,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民间甚至有“春分到,蛋儿俏”的俗语。
要把鸡蛋竖起来是不容易的,乐趣也就在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中产生了。不过想要把鸡蛋竖起来,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是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这样的鸡蛋重心比较低。第二是要在鸡蛋上寻找支撑面。第三是放置鸡蛋的手要尽量稳,这可以让蛋黄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平衡。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春分时节,吃不再只是为了饱腹,更是一种美好祈愿的寄托。此时节还有一些与“吃”有关的习俗。
在古代,春分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每到春分这一天,帝王都会率领群臣,迎日、祭祀太阳。而在民间,则有春分日“吃太阳糕”的习俗,寓意“太阳高”。民间习俗认为在春分日吃了太阳糕,可以给你带来好运。在岭南地区,流行着一种“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俗称“春碧蒿”的野苋菜。春分之日,人们成群结队去野外采摘“春菜”。采回家后,与鱼片一起做成“春汤”。“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春分喝“春汤”,期盼全家人一年平安健康。江南地区则流行在春分这天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春分已至,耕牛即开始一年的劳作,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犒赏;祭祀百鸟,一则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此外,春分时节还有春祭、祭日、拜神、送春牛、粘雀子嘴等习俗。春分时节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不仅让我们了解此时节的美好,更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