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7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2-21

回忆录中的复兴场战斗(上)


□文/图  杨占春  王昌宇  张承香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红军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决定向四川进军。

  《中国共产党遵义市历史》记载:“1月19日,以红一军团为右路纵队,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红九军团、军委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为中路纵队,红五军团为全军后卫队,陆续撤离遵义地域,先后分别经东皇、土城等地向赤水地域集结,拟经赤水到泸州,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

  《四渡赤水战役亲历记》中第20页,聂荣臻(长征中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在《四渡赤水和遵义会议后的余波》文中写到:“遵义会议后,中央确定向四川进军。当时选定的渡江地点是在重庆上游宜宾到泸州一线。一月十八日会议刚开完,我们就离开遵义,一军团由集结地向西,三军团经仁怀向北,五、九军团和中央纵队随后跟进,共同向赤水城进发。”

  为了聚歼中央红军于赤水河畔,蒋介石从四川增派优势兵力,逼近土城,致使红一军团攻占赤水城这个“桥头堡垒”,夺取北渡长江渡河点的计划受阻。(摘自202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87页)

  红军北渡长江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途中遭受川军重兵围追堵截,历时4天时间(即1月26日至29日),在赤水县复兴区境内,以黄陂洞遭遇战、复兴场进攻战、七里坎阻击战等为当时的主战场展开了激烈战斗。

  红军抵达赤水县复兴区受川军阻击,于1月26、27日在复兴区的黄陂洞、复兴场、七里坎先后与川军展开猛烈激战。因这三场战斗都发生在复兴境内,都在青杠坡28日战斗之前,故称“红军长征北渡长江复兴受阻第一战”。

  贵州人民出版社在1990年8月出版发行的《赤水县志》第66页中记载:“民国24年改乡镇、闾、邻制为联保、保、甲制。全县设7区45联保。第二区设复兴(原太和乡和一区天台乡三块石并入)、隆平(原平安乡并入)、风溪(原直乡)、鼎义(原三义乡并入)、女平、清和、丙滩(均由原丙安乡分设)7联保。”红军当年经过的黄陂洞、三块石、七里坎、复兴场、风溪口、丙安、穿风坳等当时均属于复兴管辖,其间,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在复兴区范围内,红军与川军进行的战斗,统称为“复兴战斗”。

  遵义会议后,按照遵义会议所确定的新方针,中革军委于20日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指出:“我野战军目前基本方针,由黔北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并争取四川赤化”。为实现这一方针,红军要迅速从松坎、桐梓、遵义进至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域,渡过赤水,夺取泸州、宜宾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的渡江点,以便迅速北渡长江。当日,中革军委再次电示各军团:“迅速向赤水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争取渡过赤水的先机,在必要时并便于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摘自2016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征记》147页-148页)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从桐梓、松坎等地出发,向赤水地区疾进,于1935年1月24日进入赤水县境内,经三元抵土城。

  24日22时30分,朱德电令各军团、军委纵队首长要求:“一军团应确实占领猿猴、土城地域,如溃敌沿赤水河东岸北窜,应以主力向赤水方向猛追,并须另以一部由土城、猿猴之线渡河,控制渡河点,并驱逐向西岸溃退之敌于远距离之外。”

  1月25日,红一军团进驻猿猴,按朱德电令各军团、军委纵队首长指示,一军团将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向赤水县城挺进:红1师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今葫市)、旺隆方向前进;红2师从猿猴场下游约5公里的陛诏渡河向丙安进发。

  据赤水党史记载:1月25日晚,红1师在师长李聚奎、政委黄甦、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的率领下来到旺隆场,获悉赤水县县长下令附近各乡镇务必送稻草到县城给川军垫铺的情报,决定将计就计让2个排战士化装成送稻草的老百姓,混入赤水县城,与随后赶到的主力部队里应外合,攻占赤水县城。

  《四渡赤水战役亲历记》,耿飚(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第一师参谋长)在《四渡赤水再克遵义》文中写到:“二十五日,我红一师到达旺隆场,决定按军委命令,拿下赤水县城。作为参谋长,我便带领侦察队前出,了解赤水敌情。我们化装成一些找活干的老百姓,在一个小镇子上打尖。这时,恰好敌人的镇长在抓挑夫,要把一捆捆的谷草挑到赤水县城去给刚刚开到县城的川军做铺草用。他看见了我们,就想抓我们。我一看苗头不对,就派一名侦察队员去和他周旋,其余的人,乘着乱哄哄的情景,迅速偷偷离开。过了一会,那名侦察队员也溜回来了。

  我向李聚奎同志汇报了这个情况,觉得可以利用‘送干草’为掩护,把一支尖兵派进城去,待攻城时做个内应。当天晚上,我们在旺隆场召开作战会议,决定由红三团做前卫并派出尖兵入城。

  我连夜与他们商定了作战方案。选两个排的兵力,将枪支藏在草捆里,化装成挑夫。前卫营尾随其后相隔约半里路光景跟进,第二天拂晓行动。

  哪知,第二天当我们按计划行动后,化装成挑夫的尖兵与两股敌人遭遇,敌人在盘问中,发现这些‘挑夫’的口音不对,说的是‘江西式贵州话’,便发生怀疑。前卫营一见不妙,立即先敌开火,一场遭遇战就这样打响了。”

  1935年1月26日零时30分,朱德电令各军团首长,要求:“一军团之第1师,应继续猛追消灭溃敌,乘胜占领赤水城。”

  有史料记载:26日拂晓,红一军团1师以送稻草为掩护的战士把枪支藏于稻草内,挑着稻草,向赤水县城方向前进,主力部队随后跟进。当以送稻草为掩护的战士翻越七里坎,抵达距县城约12公里的癞子湾、黄陂洞、重盘附近时,突然与由赤水县城而来的川军章安平旅第1团以及从复兴场取捷径而来的章安平旅第3团同时遭遇。川军在盘问时,发现送稻草的老百姓中有江西口音,立即开枪射击。于是,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26日傍晚,红1师突破封锁线,从山后冲到左侧大路上,往旺隆方向撤退。林彪连夜向毛泽东、朱德报告失利的消息。

  《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1983年编发的下册第753页中记载:“一月二十六日,由土城向赤水前进的一军团,在离赤水县三十多华里的复兴区黄陂洞,受到川敌达凤岗、章安平两个旅的阻击,不能继续向赤水前进。”

  1月27日3时30分,朱德电令:“红一军团停止向赤水之敌进攻,军团司令部及红2师转移猿猴集中,红1师继续阻击赤水之敌。”

  27日清晨,川军发现红军的撤退行动,即沿大路一线山顶急追。川军章安平旅第3团前卫营在七里坎山上与红1师后卫部队3团2营4连接火;章安平旅第3团2营插向玉皇顶侧击红1师后卫部队。红1师后卫部队以树林、田坎作掩护阻击川军。川军凭借优势兵力多次向红1师后卫部队发起进攻。激战数小时,双方伤亡较大。七里坎阻击战掩护了红1师从住地上半坡往旺隆方向南撤,为红1师主力在旺隆场及其附近农村安置伤员赢得了时间。

  红一军团1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在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第138页、141页《向赤水前进》文中记述:“到达了旺隆场,离赤水城只有几十里了。打听得赤水城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城内有修械厂,又有电灯(多久未见过电灯了),大家眉飞色舞,一心只打算进赤水城。经过七里坎到黄陂洞附近,我第三团即与敌遭遇。因尖兵动作不迅速,敌先我占领了右翼高地,而我后续部队又未能立即赶上。敌即以此高地为支撑点,并凭借左边的堡垒,对我施行火力封锁,使我一师人的兵力,被压制在一个窄狭的正面,不能展开作战。我以全力夺取右翼高地,打算将敌人压下去,可是受左翼堡垒机关枪及炮兵火力的侧射,终不能超出葫芦形的口子。敌人稳住了脚,依该地阡陌的高低起伏,拼命挣扎,后续部队不断的增援上来,遂使正面战斗,成对峙局面。敌人杀过来,我们杀过去,双方均有死伤。我第三团排、连两级干部,大部伤亡,战士们将不成建制的班,加入别一班作战,自动的代理指挥员,陆续进行战斗。此时我右翼的一个营,正向敌人进行包围,在极端不利的地形下面,连续几个冲锋,将敌人牵制部队完全击溃,打到了敌人的左后方,他们的骡马大行李动摇了。预料这一行动可能影响及于他们的正面,不料这个敌人却有几分顽皮。他们将炮火集中转移向着我们这个营,预备队也全部使用上来,结果,我们英勇的这个营,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被迫退回来了。

  正面战斗又紧张起来,机关枪声、炮声、手榴弹声,搅成一团。他打过来,我打过去,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花了很大气力,总杀不出这个葫芦形的隘口。我们三个团都堆在一个山头上,大家着起急来,今天这个敌人打不溃,如何是好呢!许多人主张以少数兵力箝制正面之敌,主力从侧翼绕到隘口的后面。主意虽然是打定了,究竟从哪一点打下去呢?一番侦察,又一番侦察,可恶的地形,生得这样凑巧,这里没有路,那里也没有路,到处都像悬崖陡壁一般。

  远远的望着通赤水的马路上,尘土飞扬,越走越近,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成两路纵队,从马路上奔驰而来。今天这个形势,便无法恋战了。

  我们下了山,到了马路上,敌人便装腔作势,沿着马路一线山头,向我来路延伸,截我归路。我们自然也不轻视,节节向后抗退,到达七里坎,天色已是晚了。从七里坎后面山上,几排机枪打下来,只见手电光芒四射。这是敌人的迂迴部队呢,可惜来得太迟,我们已完全通过了。”


4662-3-2.jpg

箭滩战斗遗址纪念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