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7期 本期323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关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心理健康


提案者:万  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承载重大责任与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在言传身教中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在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改革、中高考改革、“双普”“双减”等不少教育新政在提高教育水平、惠及民生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容忽视,部分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压力过大,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冲击。近年来,教师对上级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时有抱怨,各种关于教师虐待儿童、辱骂学生、过激惩罚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在社会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引发的问题急需得到关注。对此,省政协委员万泉提出要进一步重视和关爱教师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目前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升学率要求给教师带来巨大精神压力。

  长期以来,学校、家长过于看重升学率和分数,将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关键指标。这种要求给老师们带来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老师精神过于紧张甚至产生抑郁,做出违背教师职业操守的事情。例如某民办学校五年级班主任,在学生不认真听课或没有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常对学生进行过激体罚。家长询问时,该教师回答“知道这样不对,但是控制不住,忍不住”。

  二是繁重工作量造成部分教师过度身心疲惫。

  除了校内课堂教学工作,教师还常常需要承担校外各上级部门要求完成的网上答题、网络竞赛、问卷调查、督导检查、考核材料撰写及各种评比、竞赛、演讲等事务,不少教师每天平均工作超过12小时。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指导下,除之前中午的“乐童”服务以外,学校还大力开展课后服务,令老师们的工作时间又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某中学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辞职后说,如果继续在学校工作,可能会没有家庭,也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三是“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产生心理冲击。

  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在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的教师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是担心机构是否能维持下去,自己的收入是否能保证;二是担心如果机构不能维持下去,自己将何去何从。带着这样的忐忑,部分教师出现了焦虑及烦燥心理,在教学中失去了以前的耐心和责任心,甚至在学生面前怨天尤人、发泄不满。例如一补习教师将自己对工作及社会的不满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抗拒和抵触,直接影响了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策建议


  具体建议一: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关爱教师心理健康。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学校应更加重视和关爱教师心理健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量,在启动教育改革时评估可能对教师产生的心理压力,制定和实施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防范过于繁重的工作量和过度重视分数的倾向对教师造成负面心理冲击的风险。

  具体建议二:将心理健康纳入评聘考核和定期体检。

  人类的心理疾病复杂多变,许多心理问题表象并不明显、时有时无。教师心理问题如不及时排查解决,可能酿成重大甚至不可挽回的后果。建议由政府组织督办、教育部门牵头、卫健部门协调,尽快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教师入职考察和常规评价,结合自愿和建议等形式逐步在教师定期体检中普及心理健康检查项目。

  具体建议三:多措并举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加大宣传心理健康,组织培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引导教师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构建阳光心态。以区为单位建立专业心理辅导中心,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科学复查确诊,对确诊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同时建议各教育单位适当安抚,减轻教师工作和心理压力,确保胜任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