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23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望谟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文/胡云学   图/蔡兴文


  望谟县地处贵州省南部,有布依、苗、汉、瑶、壮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苗族同胞用自己的巧手将所绘制的图案纹样通过刺绣缝制于衣装之上,用这些华美端庄、绚丽多彩的服饰来记录祖先迁移生活的历史,因此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没有文字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苗族服饰承载的本民族文化


  据传,上古时期,苗族远祖首领蚩尤在逐鹿之战兵败后南迁,苗族没有文字,无法书写记载,于是,苗族女首领兰娟为了纪念南迁历程,就用彩线记事的方法在衣服上刺绣:衣服上的红色为主体,主要是记录了浴血奋战的历史,每一缕红色,记录苗家经历的每一次血战;迁移途中见山绣山、见水绣水,每到一处皆在衣物上绣一个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都绣得满满的,这就是“苗绣”的由来。“苗绣”是苗族人对自然界万物、对自己生活的绣绘,用色鲜艳、明亮、充满活力,充分展现了苗族同胞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灵性”的文化内涵。

  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50多岁的苗族妇女马光妹,是“苗绣”的传承人之一。她心灵手巧,自小通过母传女的传承形式,学习刺绣蜡染,至今已有40多年。据她讲,她所绣布匹上的图案,都是从母亲那里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模板可以参照,全靠自己思维记忆来构图。因为没有文字,苗族女子刺绣不打底稿,全凭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个丰满的绣品。

  苗族服饰工艺复杂、工序多,要纯手工完成一整套精美的服饰,就算是老手艺人也得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如果家中有女待嫁,家人或女孩自己就会用数年时间,精心亲手绣制嫁衣。绣制过程借物随心,既不模仿,也不造作,花样百出,栩栩如生,将广阔的山川河流和永恒的时间光影都绣在了衣裳上。她们用针线穿梭的不只是布匹,绣上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期待。


刺绣与蜡染,技艺与寓意


  苗族服饰的关键是刺绣,刺绣首先的工序是蜡染。入冬以后,苗族妇女们把滚好的白布铺平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用石盆盛上火炭,然后将放有蜂蜡的土碗放在火炭上熔化,方可用铜片制作的蜡刀蘸上蜡液,把自己喜爱的图案描绘在白布上。点蜡工序完成后便是染色,苗族的染料主要是自己加工的蓝靛,把蜡布放入染缸内浸染,这样反复染上三四次之后,便可将布捞出用清水洗,摊平晾干,最后将漂洗过的布用开水煮,使沾在布上的蜡从布上脱下后再用清水洗,成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自己喜欢的图案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在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苗族妇女们在闲暇之余,按照蜡染过留下的图案痕迹,一针一线刺绣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

  据苗家记事歌传说,衣服领子上的图案是各个家族没有文字的家谱,所以,穿在身上时,一般不允许乱翻看领子;裙子上的图案分别由山川河流、波涛大海、海贝、秤、坊车、鱼、稻谷、牛、马、青蛙,还有黄、红相间的“田”字格、彩色蝴蝶,铜钱花纹,黑、红色条纹等组成,几乎没有重复的图案,一个图案有一个蕴意。这些图案描绘了苗族先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有着美丽的田野、山川、河谷、河流。


针线中的历史,头饰上的岁月


  由于逐鹿大战,苗族祖先蚩尤战败,苗族先民们离开黄河,跨越滚滚长江,翻山越岭,从北到南,从东向西,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迁徙岁月。在迁徙途中,他们每淌过一条河流,走过每一条道路,就在衣服上绣一条彩线做记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衣服上由黄、蓝、红三种颜色组成的图案,表示先民们离开黄河,跨过长江,最后来到红水河畔;衣服背面的坎肩上刺绣的方形图案记录了苗族人民对于故乡田园、树木、星星的向往,以及对于祖先迁徙途中所经过的山川河流的追思;衣服上龙蛇的图案代表苗族祖先女娲,鸟、牛的图腾代表他们是蚩尤后裔;无数回环式的方形纹、几何纹是祖先曾经拥有的村庄、城市;无数的云纹、水纹、波纹、菱形纹,是故土的梯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地和村庄;衣服上马牛羊的足迹表示曾经放牧的骏马牛羊。

  苗族妇女头饰也很讲究。首先用布条缝成条像蛇一样的假发,用真发绕在假发上,然后把它像蛇一样盘在头上,抹上头油后用头帕固定好,再配上10条七彩珠及一串从海里拾来的贝齿。银饰是约两尺长的两端挂满银花的银链,中间有大雁在飞翔等图案;还有像古时帐钩一样的耳环及5朵如碗大的银泡花,银泡花上又挂满了山水、雄鸡、鱼、鸟、花草、蝴蝶、灯笼等小银花,寓意着苗族先民们在大雁的指引下,打着火把、提着灯笼、依依不含地离开自己秀美的家园。

  缝纫是苗族服饰制作的最后—道工序,传统的制作全靠手工。先将剪好的衣料铺平,然后把挑花的花边按照袖筒的大小均匀地剪下,再用丝线把花带缝在袖筒上;托肩和拐领的花也是先挑好的,只要将它根据自己的需要缝上就行了。裙子由裙头、裙腰、裙边三部分组成,其中最费时间和功夫的部位就是裙腰和裙边,它是裙中的精华,全部是手工按三股线纱一针针挑绣出来的。

  苗族的祖先虽属新石器时期中国境内四大族群(氐羌、百越、百僕、三苗)之一,由于没有文字,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但智慧的苗族人民,用服饰来记录民族的历史,因此创造了服饰文化的无与伦比的一颗瑰宝。苗绣中的一针一线都表达了苗族同胞对远古历史的记忆和情感,每一个神秘的图案都隐含着深沉的故事。


4625-4-1.jpg



4625-4-2.jpg


4625-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