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19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29

笔墨冷热四十年


□林木


  笔墨问题,在二十世纪中国画中是个颇具戏剧性色彩的问题。可以说,笔墨在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都不是“底线”或核心。

  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西方绘画的冲击,当时捍卫中国画价值的人的全部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中国画之写实写生与否、科学与不科学与否、先进落后与否,集中在中国绘画之哲理性、空间意识、观察方式、造型意识等颇为深刻的角度,而非对于“笔墨”的关注。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艺术家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由于我们都信奉进化论,按普世的理论,我们走过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该走现代主义才是。包括吴冠中的形式美,在西方其实都具有现代主义的内涵。所以从八十年代初至“八五新潮”,流行的都是以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特色的东西。与此“新潮”相比较,传统中国画当然“落后”得一塌糊涂。后来,李小山还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中喊出了“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的耸听危言。

  物极则必反。当中国画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时,偌大一个中国总会有人站出来捍卫中国画的地位。故在“八五新潮”之后,两位纯粹传统型的画家——江西的黄秋园与四川的陈子庄,以其传统山水画功力之深厚受到整个中国画界的关注。同时,八十年代的西化潮更反激出一个中国画的群体,这就是“新文人画”群体。

  1985年底,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以后成为“新文人画”群体主力的王孟奇在会上说了一段很无奈的话:“国家与民族的积弱,使我们古老的艺术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与力度。试想,假如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大国,一般国人与洋人都将以何种心理与面目对待数千年深厚传统的中国艺术。……今人遗憾的是眼前的事实,我们民族的古老艺术连自我宣传的能力都很弱。……谁让我们喜欢中国画,喜欢文人画呢?只好等着被冷落吧。”正是这些不甘被冷落的热爱传统绘画和热爱文人画的人们,后来在一片唱衰中国传统艺术的西化潮中树起了“新文人画”的大旗。

  而真正把笔墨推到美术界近乎家喻户晓的地步,是基于下述两个事件:一个是“笔墨等于零”的论争,一个是“黄宾虹热”的营造。

  “笔墨等于零”本来是1991年12月吴冠中在香港《明报》总编举行的一次宴席上随口的一句话,没想到与香港大学的万青屴当场争辩起来。为息事宁人,总编请二人各写一篇文章发出来。吴冠中很快写出,以“标题党”的醒目方式,就叫《笔墨等于零》,发在1992年3月号的《明报》上;万青屴则以《无笔无墨等于零:虚白斋藏明清绘画论稿》为题回敬了一篇,发在1992年9月香港的《名家翰墨》第32辑上。此事发生在香港,文章也发在香港,大陆画界基本不知道,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殊不知事过六年,到了1998年11月的北京,在中国油画学会和李可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及《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学术研讨会》上,张仃先生把六年前吴冠中那篇“标题党”文章提出来批评,且针锋相对地标以《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的醒目标题。

  这一来,笔墨一下子就火起来了。这次笔墨热毫无疑问是本世纪最热闹的一次。在传媒空前发达的上世纪末,报人们唯恐没有“卖点”,这次争论甚至超出了美术界。不仅美术理论界的名家大腕们纷纷上场,老少画家们相继发言撰文,各家美术期刊、各美术院校校刊争相讨论,就连各大报,各地的日报、晚报、晨报、商报都在讨论笔墨,大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之性质。笔者也应《文汇报》之邀撰有一文《中国画的笔墨与底线》,指出笔墨有其发展过程,今天所谓的“笔墨”意蕴,主要是明末清代文人画阶段的含意,不能以偏概全,把笔墨当成整个传统绘画之本。

  笔者之文引起了张仃先生的注意。他在个人访谈中对笔者有回应:“衷心希望在这次争论中能把这个中国画的深层机制──不管是思维机制还是造型机制──挖掘出来”。尽管“我认为黄宾虹先生事实上已经挖掘出了这个深层机制”。

  2004年8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系列展览”掀起了“黄宾虹热”,更掀起了对于笔墨的推崇。这是二十世纪以来以黄宾虹为中心议题的规格最高的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与会的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约有五十余人。在大家讨论的议题中,黄宾虹的笔墨语言无疑是重点。例如会议组织者之一的郎绍君的观点:“黄宾虹对中国画的认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入──尤其是对中国画形式语言认识的深入。但这种深入又不是孤立的,与西方的纯形式的‘本体自律’很不相同。他把笔墨形式与“内美”联系在一起。这是许多人达不到的。卢辅圣在《黄宾虹画集》序言中说‘广的方面黄宾虹不如齐白石,但从深入的角度看,齐白石不如黄宾虹。’是有道理的。对于黄宾虹来说,笔墨几乎就是中国画的全部、就是它最本质的体现──笔墨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人格化的表现,同时笔墨也是构成中国画自身存在价值的最终标准。”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继上述笔墨论辩之后,使笔墨之风如烈火烹油,更加兴旺起来,至今亦然。再加上经过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强大之后的中国大力提倡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国传统艺术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王孟奇当年憧憬的经济大国地位真的来了!而随着中国画地位的迅速提升,笔墨被当成传统绘画的核心要素受到更多的关注。此后包括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在内的数十件中国画作品在各种拍卖中成交金额纷纷过亿。在拍场中一向不被看好的黄宾虹,也随着笔墨热的兴起而大走其红。2017年黄宾虹的《黄山汤口》在嘉德春拍大观之夜中,以3.45亿元的天价成交,创当时中国画拍卖的最高价,成为笔墨热潮出现的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标志。)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