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19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29

困牛山壮举蕴涵的精神密码


——以陈世荣为例


□颜卫


  陈世荣参加困牛山战斗的前后经过。陈世荣(原名何步荣),男,原籍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漾头乡宝沙村寨足下村民组,家中兄妹2人,9岁时,父母双亡,妹妹被抱养出去了,12岁加入了永新游击队,后永新游击队改编为红军,编入红六军团,1932年任红六军团十八师52团2营司号员。陈世荣随红六军团长征先遣队西征,从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路突破国民党设置的重重封锁,于同年10月5日进入石阡县。10月7日,红六军团前卫17师进至石阡县西南部甘溪集镇上,遭遇桂军设置的埋伏,战斗失利,导致军团被截成三段。红军浴血奋战,在石阡、镇远、施秉一路受到国民党军24个团的围追堵截,红军利用高山密林,采取灵活的游击战与国民党军周旋,经艰苦转战,终得突围。甘溪突围后,陈世荣随52团转战至石阡县龙塘川岩坝,16日在困牛山掩护红六军团主力向南突围,激战两昼夜。52团指战员英勇善战,对穿军装的敌人一打一个准,狡猾的敌人威胁当地百姓走在前面。战斗到最后,弹尽粮绝,为了不伤害百姓,红军们纷纷砸碎枪支,纵身跳崖,场面悲壮,感天泣地。年少的何步荣被树藤挂住得以幸存,后被当地群众收养做长子,改名为陈世荣。

  2022年6月,经和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等有关同志到龙塘镇政府实地查阅原始档案发现:解放后,陈世荣于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至1971年任石阡县龙塘镇龙新村支部书记。2001年7月14日,陈世荣因病在石阡县龙塘镇马槽溪村逝世,享年84岁。夫妻合葬于马槽溪村水井湾坟塘,并立有石刻碑文。

  通过对陈世荣向死而生的事迹梳理整理,不仅从个体层面看到跳崖红军陈世荣务实、低调平凡而又朴实的一面,更是通过他的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展现出红52团整个集体的不平凡。

  革命意识有源头。时代孕育人民子弟从军念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部地区内陆省份农民家庭出生的陈世荣,幼年时期就饱受饥寒,经历了各种压迫和剥削,这些铸就了他强烈的革命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年少时,陈世荣就踊跃报名加入游击队,并在党的培养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他加入革命队伍,端起枪,毅然走到封建地主势力、国民党反动派、帝国主义的对立面,实现了心中的从军梦。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他随部队先后经过江西、湖南等地进入贵州,经历大小战斗五十余场,一路上展现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从陈世荣出生到后来的革命生涯、工作实践、待人处事等多方面证实:早期在内心埋下的这颗炙热的革命火种,一直是他孜孜不倦、奋勇前进的动力。

  向死而生闯四关的精神密码。与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陈世荣经历了缺衣少食、前途迷惘等很多坎坷,但是有四个关口对陈世荣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折射出困牛山战斗壮举蕴涵的精神密码。

  1.走,还是不走?——过党性关,背后的精神密码是绝对忠诚。天下大道莫过于公,天下至德莫过于忠。1934年,在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领导下,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此时的陈世荣还是刚从游击队进入红六军团52团的一个新兵,加之年龄又小,他虽然对整个革命前途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自己所处的形势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邓小平坚定地回答:“跟着走!”“跟着走”就是跟着党的正确路线走,这反映出红军坚定地服从党中央决定的政治品格。从军后,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跟着革命队伍“走,还是不走?”这个问题放到当时年少的陈世荣身上,也是其内心务必作出的重要人生抉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对党绝对忠诚,坚定地跟着革命队伍走。

  2.开枪,还是不开枪?——过信仰关,背后的精神密码是信念坚定。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撑,就会得软骨病,挑不起重担子。唯有信念坚定,坚守理想,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必然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然推翻一切敌对势力,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新中国。在困牛山战斗中,“红军打穿制服的敌军,枪法好,一枪一个。” 但是,在敌军中还掺杂有很多被抓去的,以及不明真相的来打红军的百姓,他们在敌人胁迫下向困牛山压过来。同时,地方民团穿的服装也和百姓服装一样,他们也夹杂在其中,致使红军在战斗中分辨不清是民团还是百姓。面对步步靠近的敌人、民团,以及被胁迫的百姓,“开枪,还是不开枪?”在军情紧急时刻这是红军必须作出的抉择,有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也是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红军毅然选择了把枪朝天打,或打由百姓身边擦过,他们害怕误伤杂在敌军中的百姓。此外,这支红军是新编的队伍,转战途中多重因素叠加,战斗力受到影响,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一步步被逼到悬崖边。

  3.跳,还是不跳?——过革命关,背后的精神密码是勇于牺牲。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怕牺牲是革命关,是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困牛山三面临河,四周高山环绕,两面悬崖深谷,地形险恶,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都被敌军占领。陈世荣所在的红52团当时所处形势十分严峻:后有追兵(湘军唐伯寅和独立三十二旅),前有阻敌(黔军王天锡部五、六、十三团,以及地方民团),前面和右边又都是悬崖峡谷。敌人趁机还展开了心理攻势,边打边喊话,企图以各种条件诱骗红军投降。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跳!还是不跳?”不跳,就是苟且偷生做俘虏;跳,就是舍生取义为革命捐躯。死生就在一念间。“16日下午4点钟左右,在困牛山虎井沟约500米长一段,……红军战士宁死不误伤杂在敌军中的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 陈世荣和其他壮士一样,视死如归,纵身跳崖,由于身体瘦小,他被树藤挂住,得以幸存。

  4.留,还是不留?——过初心关,背后的精神密码是赤诚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阅卷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跳崖红军在“留,还是不留?”这个节骨眼上,有两次机会,一次是别人说了算,一次是自己说了算。

  第一次是“刀下留人”。红军战士在困牛山跳崖后,陈世荣被挂在树藤上,待敌人散去后,第二天快天亮时就抓着藤爬了出来。陈世荣从川洞打石厂跑到水井坳,在水井坳被土匪捉住,脱光了衣服,烧毁了证件,准备杀了他,后被地方势力人物黄承会保了下来。黄承会说:“他还是个娃娃,杀了是滩血。”黄承会家有四弟兄,当时在地方有势力,因解放初期在塘头打解放军,后被政府收容劳教 。陈世荣性命得以保存下来,后流散到马槽溪村,被村民陈国善收留作长子,将原名何步荣改为陈世荣。

  第二次是“初心留人”。在采访其弟弟陈世华时,他说,“大哥爱干活路,不爱赶场,我母亲(邵恒英)生病时(1984年4月24日去世),他也是背着走几公里去治病,他和嫂子恩爱,两个人几十年一直相处得比较和谐。”在家庭生活方面,陈世荣的孝心其弟弟也一直铭记在心。解放后,由于陈世荣勤勉工作,党和人民信任,他担任了村干部。在采访老党员,95岁的抗战老兵胡德宣时,他讲到,“陈世荣中间也确实回过湖南,他当时根据记忆里老家旁边有棵树,这么一个线索,才打听到老家的;后来他也没有留在湖南,又回来了。”和其他无数漂泊在外乡的游子一样,陈世荣也有一颗想念家乡的赤子之心,在“留,还是不留?”这个问题上他也是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于是,也就有了后来他到家乡寻根的实际行动。但是,陈世荣最终还是选择了他的第二家乡,并且融入贵州,扎根于人民,用自己的勤恳劳动,担起作为村支部书记、村长、儿子、父亲的职责,用老黄牛般的务实回馈黔山秀水的恩情,最终长眠贵州厚土,化作春泥再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