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创新驱动 探路生态文明
——“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专题研讨侧记
□本报记者 田锦凡 见习记者 卢星宇
“贵阳建成‘中国数谷’,是属于贵州人民的伟大创造。”8月27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面对百余名领导、专家及政协委员如是评价。
当天,深入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专题研讨会围绕“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主题开展研讨,杨成长及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杨蔚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先后作了主旨发言。
始于2013年抢占全国先机,近十年间,大数据产业在贵州完成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势的精彩“三级跳”。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增速连续7年排名全国首位。
杨成长点赞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所获突出成绩。尤其是设立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所,围绕数字价值发现及变现开展系列实践探索;通过“一码贵州”等创新案例及典型场景,推动大数据与民生服务、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令这位经济学博士颇感兴趣。
随着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贵州数字经济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杨成长认为,贵州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亦面临不少挑战,如核心产业占比不高、人才匮乏、市场配套亟待提升等。
长期从事证券法规、证券公司发展等方面研究,杨成长尤为关注数字交易。他建议,贵州应通过推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为全国性数交所、特色化数字资源聚集中心、国内最安全的大数据交易中心并发挥其全国服务能力,推动贵阳成为国家西部算力中心,确立并巩固贵阳数交所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我和杨委员既是同行、又同属民主党派,他讲的内容专业性强、内涵丰富、见解独到,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可实施的工作路径。”杨蔚玲互动说,这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明星”省份——贵州打造创新区也极具参考价值。
此前一天,她在贵阳参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贵州站活动,深感贵州抢抓机遇、高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杨蔚玲表示,“十四五”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期,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潜能作用至关重要。为支持建好创新区,工信部已与贵州签署省部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的核心枢纽等。
创新区“新”在何处?杨蔚玲希望贵州不断创新治理机制,探索数字经济中政府治理、数字交易、法规及标准的贵州模式;创新产业生态,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合作交流,助力国家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抢新机蹄疾步稳,出新绩指日可待。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与竞争优势。近年来,我省通过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幅度均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达62.12%……印证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干得很漂亮”。
在谷树忠看来,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优良生态本底、特殊地形地貌及多党合作、国家试验、国际交流等多重优势,亦需加快补齐设施、资金、科技、人才等短板,积极防范自然灾害、财政金融、社会舆情、生态环保、党政决策等风险,加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规制体系,全面提升法治能力。
身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谷树忠重点聚焦扎实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他认为,这是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必由之路、重要基础,并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行动方案——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等6个一级机制、大力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19个二级机制。
“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通过有益探索一定会更有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绿色动能。”谷树忠说。
“新国发2号文件部署贵州‘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既是对已有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更大贡献的殷切期待。”刘友宾表示,这一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积极实践。
11年前,他曾挂任六盘水市委常委、副市长半年,见证首份国发2号文件出台时贵州人民的奋斗激情,亦深谙“西南煤都”实现绿色转型的发展之道。“今天的贵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了。”刘友宾欣慰地说。
上月底,生态环境部刚与贵州签署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合作协议。刘友宾认为,贵州先行区建设应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铸就精神之基;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不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筑保生态屏障;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构建全民行动体系等方面发力。
“专家与部委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针对性、建设性,听后很有收获、很受鼓舞,让我们看到了贵州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广阔前景。”主持研讨交流的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朱小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