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桐梓官渡古桥
□张维
官渡古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仅是交通的需要,更是一座有文化的桥,有故事的桥。可以这样说,它是一部立体的书,一首无声的音乐,它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传奇,承载着桐梓的发展脉络。
据有关资料记载,官渡古桥位于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官渡社区官渡河组。在经济科技都不发达的时候,只能靠渡船过河,而官府在此兴修渡口,设置渡船,便于商贸和群众过河,于是得名官渡河。
渡船既不方便,速度又慢,也不安全。清康熙三十年(1691),当地僧人筹资在此建桥,为七孔石拱桥,名叫惠涉桥。道光六年(1826),知县朱德燧重修此桥,改名七星桥。民国十六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主持兴修川黔公路从这儿经过,将桥两侧加宽五米建成公路桥,取名通义桥,就是通往遵义的意思,桥孔中间两侧上方均阴刻有“通义桥”三个字。有人认为桥的命名是一语双关,意即通向仁义道义之桥。
1993年,县城建设开发河滨大道通车前,这桥一直为210国道重要桥梁,现仍为县城重要通道。
2020年,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其维修加固,更换护栏,安装照明路灯,并于2021年1月15日通车。维修后的古桥无论是泄洪,还是通车,都更加稳固,外形也更加美观大方,车辆行人通行更加方便安全。
据县文史资料记载,官渡古桥自清道光十一年(1831)、光绪二十二年(1896)、民国三十八年(1949)、1972年,历经了史上四次特大洪灾,而桥依然屹立,稳如泰山,岿然不动。
与官渡古桥相关的不少诗文既记叙了该桥的沧桑变迁,并道出了它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清末桐梓籍人士侯树涛《官渡春阴》(见石碑):“城南烟景画图新,官道迷离柳色匀。一阵风斜春雨细,鸭头波泛打渔人。”黄符龙也有一首同题诗《官渡春阴》:“中和佳节到春天,日影阴阴官渡前;水色光明山色暗,桃花笼雾柳笼烟。”现年七十多岁,热衷民俗文化研究的张泰霖也撰写了《官渡变迁》诗一首:“行船官渡路艰难,险急流滩白浪翻, 春夏泥泞多湿滑,秋冬涉水苦冰寒,一虹飞跨平河岸,万里通途接蜀黔,三百载余成历史,愿桥延寿越千秋。”
与古桥伴随的人文历史故事数不胜数。1935年,桐梓人民在这里欢迎红军进城,毛泽东和红军曾两度经过此桥。1949年11月23日,桐梓解放当天,国民党残部为阻挡解放军过桥进城,实施了爆破毁桥,放了三炮,意欲炸毁桥梁,结果只炸一坑一洞,整座桥身安然无恙。
饱经沧桑的官渡古桥,历经风雨三百多年,它凝聚着古时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是桐梓县清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作,是后世之人认知历史,研究桥梁建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也是贵州省现代交通史上的公路桥梁鼻祖,贵州省最早的现代交通设施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今日官渡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