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9期 本期319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乡村博物馆:一种特殊文明的考量


□陈履生


  “乡村博物馆”的概念,在博物馆学中更多的是所关联的“乡村”属性,即它是以乡村这一地域历史与文化为特点所建设的博物馆。这是相对于建设地点在乡村,但内容并不是反映乡村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而言。一些从村中走出去的各界名人,家乡为其建立如纪念馆一样的博物馆,如贵州的著名画家姚茫父故里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的“姚茫父纪念馆”,这类博物馆就不在“乡村博物馆”的范畴之内。

  今天,人们认知中博物馆的历史发展,从城市到农村经历了几百年。然而,博物馆的主流发展是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因此,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建设乡村博物馆,就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特别的方面。虽然目前国内能看到的乡村博物馆并不普遍,规模和专业性也很有限,因此,如何提升乡村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专业素质,使之能够影响当地的文化生态,以此赋能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所需要的乡村博物馆是能嵌合到乡村历史积淀与当代发展之中,因此,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对于中国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同时也是博物馆界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乡村文明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一部分文明生态。从维护和保护历史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用博物馆的方式建设一个平台,并在具体的专业形态上表现出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才能实现所谓的“赋能”,既切合实际、助力保护,又能推动乡村发展。因此,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应该是一哄而起,不应该是口号化、潮流化、概念化、同质化,而是应该有质量地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建筑选址上,乡村博物馆可以利用原有的建筑,如寺庙、祠堂等加以改造,连接原有的历史文脉是最佳的方案;或者是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完整保存旧村落并加以改造,形成一个与原有关联的乡村建筑群。当然,也可以新建,但要考虑与原有建筑、与村落以及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应该兼顾与生态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博物馆中所反映乡村文化的内容,应该和这座博物馆的基本样貌有一定的联系。其基本的样貌和基本的专业内容,实际上是乡村博物馆反映文化资源关系的根本。

  在这样一个概念中,虽然乡村和乡村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成为博物馆之后,如果没有很好的定位,可能会趋于同质化,目前已经看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乡村博物馆的独特性就成为建设乡村博物馆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然,乡村博物馆在一个地区不可能普遍存在。如果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乡村博物馆,比如像现在有些地区很多村都有自己的陈列馆、展示馆、记忆馆、村史馆等,其同质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基本上是重复。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都是大门紧闭,有客来访,往往是由村镇的领导陪同,转一圈之后再锁上门。无疑,这不属于乡村博物馆的范畴。对于一个普通的乡村来说,有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有这样一种展示馆的存在,可能有其存在的具体要求及其相关的意义,可是,它的公共性,以及能够扩展到周边的影响力,都微乎其微。如果村村都有这样的馆,显然就没有合理性,因为形式大于内容。这种同质化的“馆”,也只是一种博物馆本体之外反映某种需求的馆而已,实际上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博物馆的样式,连正常的对外开放都难以实现。

  如何反映出乡村博物馆的独特性,重要的是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梳理上以及历史文物资料的收集上,因此,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仅仅是有一般性的河流,一般性的田园,或者是一般性的植物,或者是在一个很大区域内并不具有独特性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很难希望有这样一种“有效”的乡村博物馆存在。因此,提出“乡村博物馆”的概念,或者是建设“乡村博物馆”,更多的应该是考量文化资源。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者是说文化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才能有乡村博物馆应有的质量。乡村博物馆的专业质量非常重要。在一座城市的周边,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市、一个县,具体有多少数量的乡村博物馆,并不是很重要,有一定质量的乡村博物馆才是最为重要的。

  只有质量才能让我们的博物馆非常体面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迎合时事的社会需求。它应该在乡村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积极参与,民众也以此为骄傲。当地和周边的民众会不断走进自己的博物馆,同时,还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当然,乡村博物馆最终的目的是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赋能助力,因此,博物馆在专业上的成就和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建设得好,则是带动地方旅游的引擎。

  因此,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也应该有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出发点,既能够显现出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又能够反映博物馆与周边、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乡村博物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并不是一蹴而就,并不是马上就能完美实现,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其中包括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相关实物和资料的收藏,需要历史资料的梳理、整理和研究,需要有博物馆的整体设计,需要有建馆资金的投入以及长期运营资金的准备,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还需要和院校以及相关机构的合作等等很多方面的需求。而在规划与建设之前,更需要深入的论证,同时需要参酌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乡村博物馆必须紧密地嵌合在乡村,与乡村密不可分,让人们看到它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人们由此看到乡村的无比魅力以及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力。这之中哪怕是某一件展品或几件藏品都能够联系到地域中的往日历史和生活,并由此联系到更为广泛的国家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乡村博物馆的兴趣,并理解博物馆原来与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乡村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实现它?如何持之久远?如何不同于城里的那些博物馆?其独特性在哪里?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