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7期 本期318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1

时有微凉不是风

 

□刘笑甫


  一直喜欢在树荫下读书。时有微凉不是风,而是清浅、隽永的书香。

  坐在树下,坐在斑驳的光影里,坐在静好的时光中,翻开一本书。此时,叶子在阳光的浸润下如同镀着金边的水晶,低矮的植物把丝丝缕缕的清香藏进风中,悄悄沁入人的肺腑。鸟鸣如云气一般在枝丫间缠绵着,此起彼伏却并不嘈杂,反而像是声声催促,让人珍惜这美好的午后时光,用书香为夏日押上温柔的韵脚。

  树荫下的明亮与温热,可以让人大胆尝试一些基调灰暗的著作。最近在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生活。”这本书的主人公从小就被排斥、被抛弃,孤独、幻灭、悲痛和绝望是他最熟悉的词眼。读书时,我脑海中徘徊不定的是关于生命诞生、挣扎与毁灭的思索。余华在书的字里行间埋伏了沉重的忧伤,只有在暑气袅袅的树荫下,在时而有阳光如羽毛般飘落的午后,才能化解我们在阅读时目睹人伦惨剧所受的折磨,从而深入苦难之中,去寻找战胜孤独、冲破苦难的力量。

  读完后,抬起头,阳光正好,树叶摩挲出阵阵沙沙声。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把心房中堆积的晦暗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融融的暖风和婉转的鸟鸣。这是树荫下专属的福祉,让人能走入细雨,倾听呐喊,却不会沉沦。

  当然,树荫下更适合在书香中追寻浪漫、美好的诗意。事实上,从古至今,许多读书人都偏爱在树荫下捧读诗书。明代画家吴伟有一幅《树下读书图》,画中一头牛卧在树下,一位文人靠在牛的身边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他的心中没有对功名利禄的欲望,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书中圣贤语录的回味不绝。世人常常羡慕田园生活的悠闲,但只要我们坐在树荫下,打开一本书,复原这份传统、古典的仪式感,我们也能拥有隐者一般的气质,不为外物悲喜,只为这份闲情陶醉。再看那头牛,微微抬起头,是不是也在和人一起,享受着树荫下时有的微凉与书香?

  清代诗人郑鉽在《题陈南麓都谏匡山读书图》中写道:“松下轩窗坐,岩间卷帙开。”坐在松树下,把书摊开放在石头上来读,这是何等的安逸?远远望去,树、石、书、人皆静止不动,他们的磁场、气质完全地吻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名词。只有风,把名词吹成动词,吹动了树梢,吹动了树叶,吹动了人的衣衫,却也吹动了此时天人合一的意境。于是,这样的动,成全了更安宁的静。

  当代作家、画家木心翻译的《鲁拜集》中有一句:“树荫下,一壶酒、一块面包、一卷诗,你依偎着我歌唱,荒野就是天国了。”在树荫下读书,你的眼睛里是光影跳动的五千年的时光;你的耳朵里有用跌宕的鸟鸣吟唱出的唐诗宋词;你的鼻子里是鲜草繁花在浮生半日闲里氤氲的清香;你的肌肤上落着不燥不烈的暖意,有如蝴蝶翕动着翅膀;你的心灵充溢着明朗、柔和的天光,让你能够平静地拥抱书中的种种苦难,与希望同行;你的灵魂与万化冥合,与树木拥有同样的轮廓,逐渐超脱尘世的欲望,长久地享受着风吹叶动的自由与安宁。

  时有微凉不是风,而是人心中掀起的美学悸动。

  顾城曾经写道:“我脱去草帽,脱去习惯的外鞘,变成一个淡绿色的知了,是的,我要叫了。”在树荫下,我仿佛也成了一只知了,趴在一本书上,谛听着一位诗人的嘶鸣,然后与之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