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6期 本期318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0

潮砥滩:见证乌江两岸千古变迁

 

□沈应雄


  德江潮砥,以滩为镇,以镇设街,依山傍水,一度辉煌。《民国德江县志》云:“自思南城南,以下名曰‘德江’。入境处左纳埋鞋溪水,为本县与思南交界处。埋鞋溪以下为潮砥滩,乱石横江,激流汹涌,舟行上下,皆必停泊,潮砥镇即在街下。潮砥下里许有小溪(小溪者,古名上费溪,思邛江),源出梵净山,流经印江城,在德江潮砥入乌江。”

  从思南而下,是长达几公里的峡谷。两岸悬崖峭壁,隔水相对,河床狭窄,乱石穿空,江流湍急。大约五代时期,峡谷出口处的东岸,山岩大面积崩塌,山崩地裂,一夜间河床乱石横陈,江水一线。数百米的长滩,上下水位落差竟高达数米,巨浪滔天,声如狮吼虎啸,形成了纤夫们谈之色变的断航滩。在水运为主的年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纤夫们长途航运,商旅码头泊息,货物转运交换需要地点,这样,潮砥集镇应运而生。

  在乌江河道中,潮砥是三大滩王之一。昔有“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滥”之说,而潮砥滩又是形成最早的险滩之一。明《嘉靖思南府志》中描述说:其水亦乌江之流也。洞下泻十余丈,声如狮吼,舟莫能行。从诗人安康的《狮吼飞流》得知,它是明朝的思南十景之一。诗中形容此处“怪石成牛浮水面,洪涛如马走空中”。古志还有如下记载“上束以石峡,水力甚遒,至滩头巨石壁立,高可丈许,怒流建瓴而下,跳珠喷玉,白波如山。”

  到清朝,人们始称潮砥滩。而潮砥滩似乎是从“潮底泊”演变而来。《嘉靖思南府志》载:“潮底泊,在吼狮洞下,水流至此,平静不波。商人于此易舟而下,抵川江,连荆楚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砥有河又有滩,潮砥滩峡谷幽长,两岸山势险峻,重峦叠嶂,江中礁石嶙峋。水从上游奔腾而来,波涛汹涌。仿佛千军万马卷袭而过,吼声阵阵,声传数里可闻。每逢雨季,潮砥滩更加气势磅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场面,在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相传,潮砥滩原有一堆巨石卧于江中。时而隐匿水下,时面凸出水面,这就是后面将提及的“黔中砥柱”摩崖石刻处。生存在这个地方的人,为了生存,山里生、水里长,船里行。清澈的印江河(小溪河)水与汹涌的乌江水,一大一小交汇于潮砥滩,水上常年歌声不息,江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潮砥人。人们很早就利用乌江这条黄金水道出去闯世界,把当地的土特产桐棬、油脂、生漆、粮食、矿砂运出去,把川盐、花纱、百货等运进来,从长江经涪陵、龚滩、新滩再来此潮砥,尔后将货物转至思南、印江与德江内地。

  如今,伫立江头,江水平静,似乎还隐隐可闻那阵阵船工号子声。“造孽莫过弄船人(呀)——嗨唑,风霜雨雪水里行(呀)——嗨唑……”那是纤夫们肩上勒着纤绳,蹲着马步,倾着身子在悬崖峭壁间用力蜗行。现在帆船已经变成了机动船,纤夫的身影已经消失了,那些原始的交响,雄性的乐章,呼天唤地的船工号子随着社会发展尘埃落定。

  水航发达的港口往往是交通之要道,商贸云集之重地。在靠水运为主的年代,潮砥是乌江边上的重要码头之一。人们选择乌江、小溪河交汇的三面临水的位置建立街道——潮砥老街。老百姓滨江而居,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深厚的乌江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彰显小镇的魅力。

  在沙坨电站蓄水前,这里青青的木瓦房,新颖别致的小楼房,清洁整齐的街道,已发展到几百户的人家。逢赶场天,人们绕山渡船从八个渡口赶来,这儿就成了热闹非凡的集市。这里,曾经还是区公所所在地,如今,整街搬迁后,县里已将老区公所、粮站、邮电所等房打造成乡愁园。

  沿潮砥街大约十来分钟到了乌江渡口——潮砥滩。沙坨电站未蓄水之前,渡口江面较宽,现在蓄水之后是更宽。对面是几十来户人家居于江岸之上,小木房夹杂青砖白墙琉璃瓦。青树绿山环,层层叠叠相互映衬。沿江向下,山清水秀,江阔波微;绿树衬江,碧水映天;磷光闪烁,空灵无比;水势平缓,风景秀美。如今,高峡变不湖,湖光山色,山更青,水更蓝,不再见小木船,偶尔可见机动船行其江上。

  沿沙滩朝上游走,先是一堆乱石,穿过一片绿洲,大约百来米,一个长丈许约几十吨的石头上刻着“黔中砥柱”,巨石下边怪石嶙峋、江水湍急。“黔中砥柱”四个字刻入三四公分深,框在被红油漆刷印的一个方形内,“黔中砥柱”的右边是甲申岁孟春月吉日,左边是西麓田秋题,左右两行是小字。田秋,生于1494年,卒于1556年,字汝力,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江司人,贵州教育先行者,居官廉洁奉公,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福泽桑梓,尤以疏通乌江航运、请准贵州开科乡试两事影响至深,今人尚受其益。据载,该石刻乃田秋唯一手迹,已列入贵州省文物保护名录。摩崖石刻五百多年来,中流击水,兀自耸立,风雨如磐。

  目睹田秋手迹,一睹慰平生。在“黔中砥柱”摩崖石刻上游右侧500米处。有两个废弃的绞关站遗址。一处在江边,一处坐落在陡峭的半山壁。此遗址在乌江道上绝此仅有,堪称乌江航道运水道史上的绝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此进行整治。经过多次整治,乌江中下游航运才渐次畅通,而此前的上下船只都得在此盘滩转运。江边的绞关站,依外凸江心的山岩而建,分上下层,呈环形状,四周宽丈许。直插江底,深不可测,上层靠石壁处有一“几”字型石洞,人在洞中可听到江水“嗡嗡嗡”的回声,悦耳动听,沿洞上石阶顶部,可感受当年过往船只绞关时的艰辛。峭壁上的绞台是专为涨水时绞关用的,始建于1972年,像一座悬空而挂的长廓,依峭壁而建,垂直江面150余米。站在绞关台前方可一览大江,乌江美景尽收眼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天的潮砥滩,已非昔比。过去的“行船靠绞的乌江变成坦途,潮砥滩周围的风景也成为新的胜地。

  近年来,潮砥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乌江沿线小气候特点,在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带大力发展脐橙绿色产业,通过近10年努力,全镇建成了1.3万亩脐橙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巩固潮砥脱贫成效的支撑产业。同时,潮砥镇以农旅一体化发展为抓手,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重点,立足镇情实际,深挖资源潜力,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各地游人都慕名而来。

  如今再到潮砥滩,看着宽阔的江面,荡起的阵阵涟漪,心情格外舒畅。泛舟乌江,不再见农家吊脚楼;行走在小街的人们也不见了;那些或背着背篓,或挑着桐棬、生漆,抱着鸡鸭等农产品简易交易的山民都不见了。听着江水唱着歌,仿佛是江水在向人倾诉无限的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