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17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7-26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背景下贵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建议

  

□李月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的关键支撑和基础屏障,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战略,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2017年,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不仅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更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战略格局中有着重要作用。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基础和重要载体,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践行生态文明的“水利”体现,更是长江经济带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永恒主题、核心内容。对于后发赶超中的贵州而言,国家政策适当的倾斜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并申报相关试点,都为贵州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

  

一、合理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是喀斯特极为发育的省份,受气候及地质地貌环境条件的限制,区域内岩溶水在补给形式、空间分布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岩溶水资源作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支撑点,目前在利用过程中仍存在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率低,局部地区功能性缺水等主要问题。因此,保障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水量方面:1.强调岩溶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分区:基于对岩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需求差异分析,指导合理分区规划工作,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与规模大小则应以土地利用分类为导向;2.推进水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由于贵州地表地下岩溶空间极为发育,依据“三水”转化关系迅速的特点,采取高位截流、溶洼成库、地下河拦蓄和表层岩溶带截水防渗等技术,通过构建二元地层结构水文网,增强对岩溶水资源的调洪蓄洪能力,同时在岩溶地区水资源勘查、自动化监测与评价方面,需逐渐提升其重视程度,以探索岩溶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为基础,为科学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提供有力科学依据;3.注重恢复岩溶山区退化植被,有效开发利用表层岩溶泉: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是影响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岩溶地区植被不仅对地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调蓄作用,也是稳定岩溶水资源总量和调节水量的关键因素。表层岩溶带具有良好的蓄水保水功能,在解决一些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上提供了重要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调蓄功能与当地的生态状况紧密相关,因此通过恢复岩溶退化植被来重建良性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有效缓解岩溶山区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水质方面:规范控制人类活动,减缓岩溶地下水污染。岩溶地下水资源环境脆弱,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极易造成功能性缺水。因此,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地下水功能的评价工作,构建和完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进行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

  

二、突出生态治理,保护水源生态环境

  全面落实治水兴黔决策部署,需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一是加大生活污水和工矿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和雨污分流等工程实现截断入河污染源;二是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从源头抓绿色生产;三是大力实施绿色水域保护工程,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源涵养林培育,提升流经县市城区、主要旅游区河段沿岸的绿化水平;四是扎实推进主要河流及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强化“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建设。

  

三、加强区域水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支撑与保障能力

  应紧密围绕保障“四个安全”需要,统筹水力发电、水运、水产业、旅游等不同领域的用水需求,以大中型水库为主干、小型水库为核心,兼顾重点引水调水工程,加快城市抵御突发性污染事件、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水库工程、引提水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强调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划管理,做好对区域有限水资源的“蓄—引—用”,全面提升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基本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供排水等工程,打造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工程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水生态项目实施,在改善区域环境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态宜居度,依托“大数据”,积极谋划“资源管理云”和“防汛抗旱云”,逐步提高水利智慧化管理水平。

  

四、协调属地管理与流域整体治理,持续改进“河长制”

  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空间关联、资源依赖的共生关系从本质上决定了流域治污过程中需跳出行政区划管理的思维,应树立整体性治理的政策理念,从而妥善解决上下游、左右岸之间“集体行动困境”的难题。可考虑以流域为单位建立多层级的治水体系,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基于“河长制”已有的组织基础,协调好属地管理与流域整体治理的张力关系,这不但能确保河长们做好辖区内改善水环境质量本职工作,而且对于跨界、跨域的水污染防治问题不但“有人管”,而且还“有能力管”,通过组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能有效解决河长们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底线竞争”中如何找到“辖区治水责任与流域统一管理”之间平衡点的难题。

  

五、强化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特色水文化体系

  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广泛组织开展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和宣传等活动,切实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用水观念和用水行为,加强水资源保护,营造水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倡导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依托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探索符合区域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