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1期 本期317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大力实施贵州优质地理产品品牌质量提升工程



  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即为地理环境,是产品、文化、技术、风俗、习惯等内容的综合体,传承了这片地域的地理基因。优质地理产品是在独特地域环境中生产出来,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特殊地域的名、特、优,是一个地方的无形资产、名片与重要财富。绿水青山则是地理基因的载体。绿水青山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需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把宝藏挖掘、开发、利用起来,让其物有所值。民盟界针对如何破解贵州地理基因,树立优质地理产品品牌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生态文明,通过调研后,提出了大力实施贵州优质地理产品品牌质量提升工程的提案。


现状分析

  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十四五”时期,“两山”理念如何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落地见效,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贵州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地貌类型,山地和丘陵占92.5%的面积,地理环境类型丰富,具有稳定的地理基因谱系,孕育了大量的优质地理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地理标志总数已超过300个。目前,贵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初步构建了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技术体系,正在进行相关案例的认证实践,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现今,贵州大力发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宽带贵州”“村村通”“小康讯”等工程,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了100%通光纤宽带,农村网络覆盖水平在全国相对超前,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了信息技术基础。


对策建议

  开展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着力构建贵州优质地理产品基因库

  优质地理产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地理特色产品和地理传统产品。建议由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优质地理产品的普查工作,建立贵州省优质地理产品基因库。

  组建跨学科跨行业团队,开展优质地理产品案例研究与认证,以科技铸造品牌优势

  目前,国家农产品供应体系存在环境与发展矛盾、质量与价格矛盾、市场混乱与诚信问题、可信赖的数据与知识封闭的现实问题。从地理基因入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建议由贵州大学牵头,联合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的多边利益共同体构建案例团队,逐一打造产品的品牌。团队成员包括贵州大学学术团队、地方政府、合作社、科研单位、农业企业、消费者和传播媒体等构成的“产学研政团民传”共同体。一个团队集中力量打造一个优质地理产品案例品牌,借助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协联合国谘商专家委员会等单位进行品牌和标识认证,发挥科技力量,铸造贵州特色品牌优势。

  实施物联网和大数据系统生态环境监测,大力提升优质地理产品质量,全面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依托当前的信息化基础,利用5G技术研发与运用物联网感知系统,开展植被、气象、土壤、水质、水量、空气质量等自然要素的动态监测,通过实现山地农业的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监管智能化,保证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环境条件分析,解决产品品质的提高及丰产,通过对传统加工工艺的科学分析与改进,提质增效。此外,打通市场供给与消费端的互联互通,拉通产业链,使优质地理产品得到良好的市场信誉,造福于社会及需求群体,让实实在在的品牌持久发展下去。

  建立地理产品首席专家牵头,打造“一镇一品”或“一县多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建议通过筛选我省优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针对每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分别组建一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设立一位首席专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或相关企业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由首席专家牵头带领团队成员围绕生产、流通、销售等方面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开展分工协作攻关,着力打造“一镇一品”或“一县多品”。通过铸造优质地理产品的品牌,大力提升地理标准产品价值。目前,省外已经开展的类似做法,如宁夏滩羊、磐石大米的价值均实现了5-10倍的提升,农民收益大幅增长,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粮食安全。这种方式既促进种质资源的自主和保护,又促进了地理-农业-经济-生态-国际合作-大数据-科学传播等学科交叉融合,通过科学赋能、技术创新和工程实现,真正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