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美食牵起的乡愁
□匡兴洪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此话说得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在仁怀市的北边山区,有一个存在了数百年的集镇,名叫三合镇,原名叫三合土。该镇东与大坝镇和火石镇交界,南与合马镇和茅台镇接壤,西与美酒河镇紧紧相连,北与习水县二郎乡相互毗邻,距离酒都仁怀市49公里,是国家级卫生乡镇、遵义市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仁怀市扩权强镇试点乡镇。该镇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多与川南非常接近,但有一样美食却显得异常特别,深受人们喜爱,而且声名远播,众多食客久吃不厌,它就是刀尖肉,属于仁怀市地方名菜之一。
说起刀尖肉,三合镇土生土长的罗跃全老师最是了解:刀尖肉没有深奥的烹饪技法,也无需什么稀奇复杂的佐料,但也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讲究。刀尖肉的食材得用本地熟饲料喂养的生猪,须取二、三刀坐墩肉,去骨烧皮洗净后切成一寸宽的条子下锅加水,水位要刚好把肉没过,煮到猪肉过心,捞起切成菱形,肉块肥瘦过半。在原煮肉的汤锅中放入适量的生姜、大蒜瓣和花椒,将切好的菱形肉块放入锅中再加入少量的醪糟水,中火慢煮。煮开后逐步放入盐和辣椒面,根据食者的要求与辣椒多少可做适当调整。辣椒需是本地大海椒,通红发亮,晒干后磨成细沫。待到锅中水分将尽,也就是收水时候起锅即可。装碗时可用腌制的大头菜,煮粑的胡豆、豆腐干垫底。因为刀尖肉油水特别多,所以多用碗而不用盘装。盛出来的刀尖肉颜色鲜红油亮,气味鲜香扑鼻,吃入口内咸辣适中,油而不腻,当地不喜吃肥肉的人都可以吃下好几坨。
此菜原来只在仁怀市的三合镇和临近的二郎、永安一带极为流行,是婚丧酒席必备的头牌菜。随着三合人四方发散,如今已传至仁怀中枢、习水东皇,甚至更远的地方。
这次三合镇党委和政府为了讲好三合故事,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组织并邀请了仁怀市和遵义市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参与《三合土》文集的采风活动,我也有幸沗列其中。5月1日下午,在仁怀中枢三合土特色餐厅的接待宴上,我第一次吃到了刀尖肉,果然油而不腻,鲜香扑鼻,让我禁不住味蕾大开,实实在在地吃了八、九坨。记得席间有人用诗意般的语言这么说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域、环境、历史等诸多因素造就的各地独特的饮食、语言、民俗文化等,如三合的刀尖肉,以及三合人的进取、自尊和自强精神,都是三合人一生擦不掉的痕迹,都是世世代代三合人在自己的生命旅程里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指向一个精神记忆永恒的家园,比如三合的刀尖肉,无论走到哪里,三合人都会终生难忘。在乡愁的深处,岁月尘封的幕布被缓缓拉开。在那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那里有你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那里有你难忘的美味佳肴、有催促你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还有你最柔软最温暖的心事。
三合镇的刀尖肉,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让人称绝的地方文化与生活方式。莫要看这三合镇的刀尖肉普普通通,其中蕴含的文化、技艺无不展现出当地美食的匠心独运。
乡愁,是古镇三合的真挚情怀,更是不可复制与粘贴的地方特色文化。三合镇党委、政府尽其所能挖掘与利用三合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美食文化为支撑,以红色游、生态游、田园游为主导,矢志不渝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强镇”的整体战略构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的有机拉动,带来了三合镇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谈起三合镇的变化,在三合镇出生并长大的胡永强更是感慨:“以前,我们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木瓦房,喝的是山沟水,街面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老百姓还住进了漂亮舒适的黔北特色民居,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生活一天一个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三合已经呈现在人们眼前。
“村头傍野那人家,绿满篱园种菜瓜。柳线掘风夕阳醉,炊烟几缕入红霞。”三合镇党委书记赵久毅总结得精辟且富有诗意:“我们会让这怡心养眼的画面,永远在人们的眼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