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成为一棵树,回报国家这片林”
——访民盟盟员、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
□本报记者 王吟
“我的成长与祖国改革开放40余年深深地契合着,自己就像一株参天大树枝蔓上的叶芽,随着树木和森林的自然生长而逐渐成熟和饱满。”民盟盟员、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颇有感触地说。
就如何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刘其斌分别用“顶天”“立地”来概括。他介绍,“顶天”就要跟踪国际前沿,把握学术发展趋势,科研才具有创新性。“立地”就是要结合贵州省情,了解贵州资源和需求,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才能服务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目前,他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就有8个,其中包括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等。
在2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刘其斌敢于瞄准国际前沿,坚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他研究的领域涉及激光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电子功能陶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并获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目前,他已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25件、美国发明专利的授权1件。此外,刘其斌所领导的贵州大学激光材料加工研究团队已在国内的激光加工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刘其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中,有一项是“宽带激光熔覆WCp/Ni基合金梯度复合材料涂层的研究”,这项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梯度成份设计方法,它解决了激光熔覆过程中涂层与基材之间由于热失配而导致的开裂问题,为失效的贵重零部件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2004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已创造了超过1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10亿元以上的间接经济效益。另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激光热处理用吸光涂料及其制作方法”应用于激光热处理中,已取得了3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在涂料功能基材的材质、稀土氧化物活性剂以及配方筛选研究方面有重要创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刘其斌介绍说,科研成果本来就是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的,每一个成果都是经过开始大胆的、天马行空的设想,做出来后再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逐个解决,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完善,最后得到市场认可的科研产品。
刘其斌曾经担任十届贵州省政协常委,在履职期间,他提出了《加强专利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之成为我省工业强省的有力助推器》提案。在提案中,他建议要在我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大力强化专利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成果与企业实现对接。
刘其斌还针对我省新能源产业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政府重点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较好的开发区,使其做大做强,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做好产学研的有效衔接,加强新能源电池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扶持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大企业,使之引领我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健康发展。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技术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新技术引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刘其斌先后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首批百层次创新型人才。现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陶瓷分会常委、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常委。同时担任贵州省新能源电池产业联盟副理事长、贵州省新能源电池产业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于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刘其斌有自己的看法:“教学就要将课本理论和科研工作实验相结合,才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刘其斌的教学方法也别具一格,在课堂上,他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风趣的语言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每遇到难点时,就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展示给学生,“这样除了使学生容易明白外,还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刘其斌认为,要把学生装在心中、把科研经历和成果融入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