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好种育出一条新“稻”路
——岑巩县政协杂稻制种产业发展调研助力农业现代化
□聂武
在最新出炉的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中,岑巩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也是我省唯一上榜的县域。近日,岑巩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县直相关部门、乡镇,部分制种企业、制种农户代表,围绕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走进注溪镇周坪村,只见两岸绿树成荫,迂回清澈的龙江河穿村而过,幢幢靓丽民居错落有致,座座院落干净整洁、花红草绿。目之所及,步步皆景,处处如画。时值盛夏,杂稻田一片连着一片,在阳光下绿得耀眼。
“我们村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制种大县核心区,省级杂稻制种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和省级龙江河思州柚产业园核心区,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站在由袁隆平院士题写的“贵州岑巩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石牌前,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目前,村里的制种产业由县里和公司联合开发技术,现在有10多名技术人员,他们曾经还被请到到缅甸、老挝指导过杂稻制种技术。”
“现在周坪村稻田管理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无人机喷药、授粉、机器实时监控……这些都已实现大规模覆盖。”相关负责人在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研发中心大厅,指着大屏幕中实时显示的稻田里的画面,向调研组介绍:“村里的收割机一辆一天能收割一百多亩,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近年来,岑巩县还积极开展杂稻制种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在岑巩落户发展,推进杂稻制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全县从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迈进。
在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公司从“育”“繁”“推”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在“育”上,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已建设投用。今后将广泛引进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进驻研发基地,通过组建育种“专家库”,不断提升品种研发能力;在“繁”上,从广西兆和引进了“又香优”系列品种。2021年制种了1万亩,目前已完成收获,每亩制种产量150多公斤,产值近4000元,加工后产值可翻倍;在“推”上,建设了全省唯一的水稻品种展示评价暨“看禾选种”基地200亩,展示品种164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可在这里直观看到各个品种的长势、差异,判断品质,决定推广销售哪些品种。
调研组还先后到了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龙湾村,天星乡地城村、关庄村、思旸镇磨寨村、贵州筑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的形式,详细了解杂稻制种产业当前产业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梳理现存的问题及探讨下一步规划,实地考察结束后,调研组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制种企业召开座谈会,分别结合工作实际,从财政投入、科研投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指出,要全力推动杂稻制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继续做好当前水利灌溉、田间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确保今年杂稻制种丰产丰收、取得实效;要继续加大对制种农户、制种企业等政策扶持,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推动杂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推进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立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式发展,实现制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据了解,岑巩县杂稻制种始于1976年,已有40年历史。1991年,岑巩县被列为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2013年,岑巩县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22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发展为3.55万亩,不断向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方向靠拢,通过多种途径,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大农户群众”的方式为主导,结合生态农业新思路,朝着农业现代化阔步前行。
岑巩县国家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