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3154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民营企业家委员献计“融资难”:

  

多措并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输氧供血”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成功打造3大生产基地,盘活4家闲置多年的“僵尸企业”,对钛、磷、硫等矿产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及循环利用,去年实现总产值26亿元,成为全省唯一一家钛白粉生产企业——入黔近5年,贵州胜威福全化工有限公司蹄疾步稳。

  钛白粉被视为化工领域的“味精”。但就是这样一家填补了贵州钛白粉生产空白的新型化工企业,如今亦对资金求之若渴。在5月19日省政协经济委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委员座谈会上,该公司董事长赵磊便“希望得到政府基金、银行的更多支持”。

  此次活动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及新国发2号文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民企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更显作为,省政协主席刘晓凯亲自到场协商座谈。而与会民营企业家委员的发言,纷纷聚焦“世界性难题”——小微企业融资难。

  经济下行,供血不足,发展堪忧。“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一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经营能力下降。”省政协委员、亨达科技集团董事长连灶华结合自身实际、调研发现,道出当下诸多中小微企的痛点。

  他为此建议,有效发挥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的引导、促进作用,多形式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多渠道筹集纾困资金,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银行贷款贴息;用好担保公司的银行融资贷款风险担保、金融杠杆放大功能,确保民企特别是轻资产企业获得有效资金补充;设立政府风险兜底资金池,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信用背书”,促成银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加强‘内循环’是全省重要的经济战略布局。”省政协委员、省温州总商会会长、贵州中黔电气集团董事长陈律宇认为,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以增量资金注入刺激产业升级、激活实体经济;统筹发挥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工业融资担保、中小企业信贷通等“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及金融资本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精特新”培育;坚持向上要力、向外借力、向内发力,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争资争项,使资金切实落到制造业身上。

  行业各千秋,多有用钱急。不少民营企业家委员立足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提出了具体的金融赋能发展建议。

  省政协委员、华贵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汪振武长期关注康养产业发展,已连续两年向省两会提交相关提案。利用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经济界别召集人和民建省委财金委主任的身份,他基于多次参与专题调研、课题研究给出方案: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投入”运作模式,引导省内主要金融法人机构组建省级康养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健全省级康养融资专项对接长效机制;鼓励开发特色康养金融产品,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扩大政府购买康养服务试点,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康养服务落地。

  贵州民投集团是全省领先的农林企业,掌舵人饶科亮熟悉林下产业、林业经济发展。身为省政协委员、省民间投资企业商会会长,他建议以金融为支撑推进产业金融化,让林业资产可量化、可流通、可变现;组建省林业担保公司,设立风险代偿基金池,按“532”风险分担模式推动银行与林业合作;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各类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既可直接投资林业企业,亦可收储银行、担保公司处置的林业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盘活林业资产。

  针对省内制药企业“小散弱”、整体实力不强的现状,省政协委员、贵州苗之灵药业公司董事长全坚建议,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资金投入体系;引导金融、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制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近期可实现上市的药企,从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上市补助。

  ……

  “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刘晓凯听得仔细、记得认真,不时插话追问。他鼓励大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用足用好各类支持政策,切实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希望省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纾困解难政策,靠前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为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稳企惠企,政策加力。事实上,从宏观层面的新国发2号文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到微观层面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均为优化企业融资相关工作开通了路径。

  落地惠举接踵而至。6月6日,省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方案》,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另据统计,截至4月末,全省194家银行机构、32家支付机构、1家清算机构累计减免支付服务手续费3.52亿元,惠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35.17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