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314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29

“北方文雄”元好问的曲折科考路


□张冬娈


  公元1205年的秋天,16岁的元好问赴并州应试,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从考场里出来的他,开始急切地盼着放榜的那一天。好不容易煎熬到放榜,却发现自己名落孙山了,心情很低落。要知道,元好问5岁便通晓百文,7岁就能作诗,被誉为“神童”。他多想一举得中,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可是天不遂人愿,踌躇满志的他还是落榜了。

  落榜后的元好问垂头丧气地往回赶,途中遇到一位捕猎大雁的人,正拿起弓箭,瞄准空中飞过的大雁,耳听“嗖”的一声,一只大雁应声而落。当捕雁者高高兴兴去捡地上的大雁时,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几乎与此同时,与这只大雁并排飞行的那只一头从空中栽下来,摔死在他的面前。就这样,这只大雁当着元好问和捕雁者的面,殉情了。惊得两人目瞪口呆。心情沮丧的元好问颇受震动,便走上前去花钱把两只大雁买下来,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取名“雁丘”,伤心之余,写下一首文明千古的《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流着泪埋葬了殉情的大雁后,元好问回到家乡,读起书来更加勤奋,准备参加三年后的第二次科举考试。

  1208年,19岁的元好问赶赴长安参加秋试。在长安一住就是八九个月,一门心思准备考试,进入考场后,更是认真作答,丝毫不敢懈怠。等到放榜的那一天,他早早就来到张榜的地方,把榜单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自己的名字。不禁一声长叹,蔫头耷脑地回到住处,呆呆地发愣……夜里,元好问躺在床上,还在反复思考,是就此放弃,还是继续参加科考。直到四更天,才迷迷糊糊地睡去。

  到了1212年秋天,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对科考仍不死心的元好问,又北上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造化弄人,才华横溢的元好问第三次名落孙山。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榜,使得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的元好问陷入左右摇摆难以选择的境地。自己到底是不是个读书的料?考中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每至夜深,他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经过两个多月地权衡,痛定思痛的他,最终决定:考,一直考,不考出个名堂来决不罢休!

  1214年,在蒙古大军的围追堵截下,金宣宗迁都汴京,元好问一家也逃难河南,住在豫西。到了夏天,元好问又赴汴京准备当年的秋试。毫无悬念的,再一次榜上无名。但与前几次所不同的是,他结交了朝中大臣赵炳文、杨云翼等人。

  1217年,已经28岁的元好问,第五次参加科考,怎奈又以落榜而告终。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强的他,这次连叹息都没有,对他而言,参加科考,无非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不相信,上天会一直跟他作对;更不相信,自己命里没有科举考试成功的那一天。

  越挫越勇的元好问,终于在32岁(1221年)的那年秋天,考中了进士,可还没来得及高兴,上天就又跟他开了个玩笑,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这次的主考官是赵炳文,他被宰相师仲安指责与杨云翼、雷渊等为“元氏党人”,元好问又深得赵炳文赏识,受到连累。于是,他便愤然不就选任,游山玩水去了。

  三年后,35岁的元好问第七次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得中科举,宏词科登第的元好问,终于正式登上仕途,被任命为权国史院编修。

  元好问曲折的科考之路,前前后后经过了漫长的20多年,连续参加七次考试,才最终金榜题名。再苦、再累、再难、再痛,他都咬牙坚持下来。正是这种锲而不舍、愈挫愈奋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仕途,也成就了他“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