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312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14

用温情家书阐释家庭教育

  

——读《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

  

□刘昌宇

 

  在当今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人们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早已成为一种常态,有时千里之遥、万里之外,依然能实现迅捷的“云交流”。有意思的是,在书信往来越来越式微的当下,一封封寄自遥远他乡的家书,反而越发显得珍贵。《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就是这样一本意味深长的家书,它将60后母亲与80后儿子的越洋对话,坦诚地展示出来,涉及升学、成年、求职、结婚等多个话题,书中提出的“双向养育”教育理念,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陆波和彭英之,是一对母子。这场对话,始于儿子彭英之16岁那年赴英国、美国留学,时间长达16年。书中,陆波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在与儿子探讨异国游学等话题时,凭着对全球化时代家庭教育的理解,通篇用女性的关怀与慈爱,与儿子展开心与心的交流。80封意味隽永的书信,除了话教育之外,还谈文学、理财、感恩、人生哲理等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全社会都在有意淡化“考试与成绩”的话题,但淡化绝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书中,对儿子在每一场考试中的得与失,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成绩与升学之间的关系,陆波都予以理性的分析和回应。她建议儿子,对每一次考试,都应有一个自我评估,“以帮助自己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得更好”。对于促成儿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陆波从晚上10点半关电脑这件事说开去,强调高度自律,是提升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留学中具体的学习方法,她告诫儿子说,不要指望在同一时间内做很多事,“要专心做好一件事,分心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对于儿子的留学,陆波认为,学有所成,报效家国,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故而,她在信中,反复提醒自己的儿子,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多了解社会和科学发展方面,在读书问题上切忌急功近利,唯有“做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的事才是真正的人生乐趣”。对于儿子用记账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留学费用,陆波敏锐地体察到他的心智变化,在信中称赞他长大了,懂得了生活的艰难,懂得了感恩,这将有助于儿子的游学走得更平、更顺。

  除了学习各类专业知识之外,出国留学,还会遇到异域文化的浸淫等问题。对此,陆波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平淡冲和地告诉儿子,有差别的东西方文化才能体现不同的魅力和韵味。因此,身处异国他乡,在求知的同时,也要抱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包容态度,“学会欣赏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美 ”。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尤其应该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为此,陆波专门从文学的角度,跟儿子谈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要求他从最基本的写作抓起,写最熟悉的事物,“选一个最小的题目,把它写得完满”。此外,在求学之余,也要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多研读一些文学经典,以增强自己的文学涵养。

  书中,陆波亦从人格塑造、情感教育、自我管理、人生成长等各个方面,与彭英之敞开心扉,谈一个留学生如何利用宝贵的求学时光,于全球化时代摒弃个人思维,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对于母亲的殷殷关切和教育启发,彭英之也借助小小的书信,畅聊了异国求学和游历世界后的深切感悟,传递出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和思考。母子二人的鸿雁传书,堪称高质量、有品位的“双向养育”,虽然远隔重洋,但却阻不断他们对教育、文化、人生、操守等议题的探究。陆波在解惑的同时,作为高校讲师的她,也在不断成长,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人格塑造的强化,让她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新的理解。彭英之从母亲春风化雨似的布道中,同样受益良多。从自身的情感教育,到领悟留学的真谛,他已不再只是一名单纯的“学霸”,而是从一封封温情脉脉的家书里,汲取着丰硕的精神滋养,学有所成,最终实现了报效社会的宏愿。

  《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用朴实无华的缕缕温情,拓展了教育的生存空间。一封家书,就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启悟着大众,只要用心用情,书里、书外,处处都是施展亲子教育的广阔舞台。

  

4507-3-4.jpg 

《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

陆波 彭英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