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张涛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之大计,笔者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肩上承担的是国家乡村发展未来的使命,就如何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下是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标定航向。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这是一项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切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中央、省、市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强化政策设计,聚合优势资源,确定乡村振兴主基调,县、乡、村根据自身实际在政策指导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方能事半功倍。
二是强化基层党建夯实根本。乡村振兴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科学开展才能取得胜利,党的领导是根本,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的领导强而有力,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好“年轻干部”推优工程,每年从农村致富能人、优秀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选配到村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中,从后备队伍中选拔基层党务工作者,稳步抓好新、老干部的更新衔接,解决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继续选派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驻村书记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证明,选派第一书记对科学开展农村工作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把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优化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是强化优势产业筑牢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发展,何来的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树立新的产业发展思路,新产业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顺应市场供给的要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同时采用农业合作、土地流转入股、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实际,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解决当前农业经营体系中因小农户大量存在造成的农业生产规模过小问题;持续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持续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大有必要。
四是强化乡村人才持续发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支持。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不仅要注重“眼光向内”,发现、培养和利用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让当地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力军、真正的主人。驻村第一书记应着力培养群众中有公信力、领导力的当地村民,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促使党组织工作在群众中更快更好地开展;通过资金补助、创业帮扶等政策,将科技人才留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力量,培养属于当地实打实用的乡土人才,提升农民的建设参与度,实现乡村振兴就是农民自己的振兴和发展。
五是强化精神文明立根塑魂。乡村振兴,文化何为?富裕起来的农村,需要怎样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让农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重视以文化人功效,倡导“人情减负、喜事新办、简化环节、不讲排场、白事简办,”遏制“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问题要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合理约定红白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和礼仪模式等,用老百姓自己的“好规矩”管好自己的事情,逐步移风易俗。精神文明是乡村振兴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