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11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22

编者按:

  “世界森林日”是倡导绿色文明,保护森林生态的国际性节日。“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世界林业节”(World Forest Day),1972年3月21日,联合国确定该日为首个世界森林日。“世界森林日”的设立,标志着人们对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警醒,旨在呼吁民众关注森林、保护森林,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森林资源保护,我国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在此背景下,贵州把握新机遇开启新征程、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以全面实行林长制为抓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努力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碳汇增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和林下经济,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第50个“世界森林日”到来之际,本报聚焦贵州林草资源培育、资源保护、资源利用的点与面,看贵州如何全面构建林草高质量保护发展新格局,助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世界森林日:一起“森呼吸”

  

——写在第50个“世界森林日”到来之际

  

□本报记者 何佼阳 见习记者 卢星宇 陈曦

  

世界森林日:贵州交出亮眼答卷


4497-4-1.jpg

  绿色是生态发展的底色,贵州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开展“绿色贵州建设”,纵深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不断厚植绿色优势,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了贵州最靓丽的名片——

  以上率下,植树造林。2015年以来,贵州已连续8年开展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带头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累计参加人次上千万。

  山有人管,林有人巡。贵州高位推动实施林长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省市县乡村林长达50170人,建立健全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并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林长联席会议制度。2021年,各级林长巡林278235人次。

  要生态美,更要百姓富。贵州是全国第一个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省份。2021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30家,经营主体达1.75万个,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

  ……

  十年来,我省累计完成营造林509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7%上升到62.12%,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全国第一,贵州的山更绿了;十年来,我省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95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22.75%,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贵州的水更清了;十年来,我省累计治理石漠化1.3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减幅达43%,石漠化治理面积全国第一,贵州的人居环境更美了;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全省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多彩贵州的魅力更强了;林业总产值从401亿元至3719亿元,增长了9倍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了……

  贵州林业这份绿色“成绩单”,见证了贵州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不懈探索、执着追求和责任担当。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3550平方公里,完成森林经营5000万亩,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1800万亩,完成人工商品林树种结构调整1000万亩,建设国储林898万亩,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3200万亩以上,确保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4%,森林质量稳步提高,森林蓄积量达到7.0亿立方米,林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林业特色产业突出,林下经济大力发展,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00亿元以上,林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助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基础支撑。

  牢记嘱托守底线,绿水青山看贵州。近年来,省政协组织界别委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考察调研,政协委员发挥所长,就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等内容建言献策贵州林业转型发展,为贵州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贡献了政协力量。

  

国土绿化奏响富美乐章


4497-4-2.jpg

  早春三月,莺飞草长。在第50个“世界森林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了黔南州的龙里县。

  龙里,取龙架山之“龙”、乡里之“里”而得其名,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1957年,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在这里建成;1997年,贵州省编委批准其增挂“贵州省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的牌子;1998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其设立“贵州高原濒危植物繁育中心”。

  几十年来龙里林场一直致力于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贵州省生态立省、环境立省的大背景下,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与排头兵,承担起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任,为贵州“生态环境立省”战略和建设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累计完成造林1.12万亩,补植补造珍贵用材林4804亩,中幼林抚育6.6万次,目前林场经营总面积达22.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4.89%,森林蓄积量达114.8万立方米。

  记者先后探访了龙架山森林公园和国储林项目基地。

  漫步龙架山森林公园内,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春寒才过去不久,公园内已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园内游客络绎不绝,大多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观。不少家长向记者表示,他们是贵阳市的市民,自行驾车来到这里,在放松的同时,森林公园里设立的珍稀植物园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关于植物的知识,寓教于乐。

  三月的龙架山森林公园是个情感与色彩碰撞最浓烈的出游好去处,浩瀚的花海绽放在青山间,一株株郁金香、洋水仙仿佛大地花海上飘荡的彩色锦带,美得醉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为7500个/立方厘米,仿若一个天然“氧吧”的龙架山森林公园,绝对是个呼吸清新空气的“宝藏地”。

  龙架山森林公园,成立于2002年8月,于2016年获“中国森林氧吧”之称,并于同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定为“贵州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基地”;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公园已成为龙里县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龙里林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了公园及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解决就业数百人,辐射拉动了周边房地产发展、水桥餐饮一条街创收,为龙里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吸饱”了满满的负氧离子,记者神清气爽的驱车前往贵州省属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项目龙里片区。

  国家储备林项目,就是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山区百姓增收,还能极大地提升森林质量。

  曲径通幽,汽车开过一段小路进入龙里林场的国储林项目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成山遍野的松树。松林间遍布着择伐后的松树蔸桩,上面放着一袋袋茯苓菌包。林下的土地,一行行被松针覆盖的土垄整齐排列,里面种的是红托竹荪。

  贵州省属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项目采取的是国有林场+国有企业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以省属国有林场的商品林林地林木评估作价入股到省林发公司,由公司负责项目投融资、建设及运营,国有林场负责森林资源管护。项目建设总规模6.18万亩,其中国有林场林地5.08万亩,收储流转集体林地1.1万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现有林改培4.82万亩,中幼林抚育0.88万亩,集约人工林栽培0.48万亩;林下经济4700亩;苗圃建设300亩。?

  据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林地过去是一片天然的火炬松纯林,面积虽大,但是树木生长参差不齐,存在着很多小树弱树,还面临着松材线虫病入侵的风险。在实施国储林项目后,林场按照砍小留大、砍弯留直、砍劣留优的原则对松树进行择伐,留下了现在我们所见的松林。

  贵州省属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项目期内预计总投入12.24亿元,其中银行本息7亿元,运营成本5.24亿元。总产出21.25亿元,其中:木材收入16.94亿元;林下经济收入4.31亿元,其中红托竹荪收入3.53亿元,茯苓0.78亿元。预计总利润9.01亿元。一笔笔经济账,正是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以国储林项目建设为核心,发展林下种植经济取得的佳绩。

  像这样的林业公司在龙里,甚至在贵州都不在少数。“项目的建设能增加木材储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税收,同时通过林下种植、森林康旅等业务开展,将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群众提高收入,社会效益突出。”相关负责人说。

  龙里林场只是贵州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贵州省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30家,竹子、油茶、花椒、皂角特色林业产业基地新造和改培292万亩,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

  2021年8月,《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为加快推进贵州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目标。贵州省发展林下经济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相信在一系列新的政策支撑下,贵州林下经济将为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动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4497-4-3.jpg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今日之贵州,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新的征程上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高水平生态是题中应有之义。

  “十三五”以来,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把大生态作为全省的三大战略行动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希望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贵州的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优良的生态成为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提案48件。委员们的建议聚焦组建贵州生态修复专业机构、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为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林业是贵州绿色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人资环委提交了《关于加快我省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提案认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利用好国储林长周期、低成本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我省林业事业发展以来获得的最大投资、遇到的最大机遇,并提出了加强监督管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完善制度体系,建立信息系统等建议。“我局将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建设方针,推进‘国储林+’建设模式,积极配套林特产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木材采伐加工及林业碳汇等产业,多渠道提升项目创收能力和还款能力,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提案主办单位省林业局对该提案予以答复并办理,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全省森林资源“一张图” 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及技术规范等制度体系,同时着力推进国储林项目信息化建设,推进项目实施地块上图管理, 实现一图管理、一码管理、一键管理。

  “万物土中生”,土壤保护与生态多样性的保护息息相关,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避免水土流失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运超在提案《关于保护森林土壤留住绿水青山的建议》中提出:“要高度重视表层土壤开挖的严重破坏性,制定严格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防治腐殖土开挖的破坏作用;引导从事腐殖土开挖者转产其他行业;鼓励并推动企业采用城市、农村有机废弃物生产腐殖土替代产品,以加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保护我省土壤。”

  省政协委员辜康乐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组建贵州省生态修复专业机构的建议》提案,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使生态资源形成生态产品及服务价值,对解决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去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贵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达到1.75万个,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增收,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开门红。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在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局副局长向守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业态,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是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依靠林地、森林环境来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林下采集和森林康养。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委员们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牢牢守好“两条底线”、切实发挥“两个优势”,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贯穿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为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添绿加彩。

  图片来源 贵州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