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铭记的贵阳矿山机器厂
□文/图 周继厚
引子
小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与军事工业联系在一起——从抗战时期的军政部贵州修械厂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再到上世纪末期三线军工企业从“山、散、洞”搬迁回城市,贵州航空集团、贵州航天集团总部入驻,铸就了贵州最大军工基地的荣耀。军事工业既是小河工业区的血脉所在,也构成了小河工业区的主体骨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笔者在省城求学时就曾到过小河镇,当时小河一条街,南北两头分别是贵阳矿山机器厂和黔江机械厂,中间分布着小河电机厂、华阳机械厂、贵阳轴承厂、贵州柴油机厂等等,几乎都是三线军工企业。南面的贵阳矿山机器厂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从平桥到三江口,再到中曹司,河流环绕的半岛几乎都是该厂地盘。有趣的是,笔者在小河工作生活十多年,却一直不知道贵阳矿山机器厂的大门朝那边开?或许工厂的大门已经连同厂区大片地皮一样被房地产开发商“蚕食”掉了吧?但不久前,本人开车误入该厂南面铁路下的涵洞通道,进去后向右拐一个弯,贵阳矿山机器厂宽敞高大的门楼赫然呈现眼前,我就像进入桃花源一样地发现原来该厂大门隐藏在铁路后面——与其他许多军工企业一样,光是大门的设置就为工厂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笔者出生军人世家,又长期从事军工职业技术教育,所以对军工徽章的收藏研究情有独钟。经过多年努力,收藏有多种与贵阳矿山机器厂有关的徽章和其他物品,因为永存不变的军工情怀,因为前述“误入”事件的释然,所以本人以这些徽章、牌证、公函、老照片、老印章、说明书等资料为线索,查找文献记载,考证其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纠正史籍中有关贵阳矿山机器厂的误传,揭开贵州首家军工企业之谜。
贵阳矿山机器厂前身——南京中央修械所
在不少历史记载和工厂简介中,均认为贵阳矿山机器厂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其实不然,贵阳矿山机器厂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南京中央修械所,在抗战初期就已经搬迁贵阳,较早的名称是“军政部贵州修械厂”,到抗战后期的1943年7月,才更名为“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
1936年7月,国民政府军政部为了适应枪械修理的需要,由其所属的兵工署在南京蟠龙里筹建中央修械所。
“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首都南京陷落前的1937年,兵工署就将中央修械所西迁湖南衡阳。1938年再北迁湖北武汉。同年冬,因日军逼近武汉,又被迫西迁贵州贵阳南郊中曹司,赵学颜接任所长。1939年1月接收原贵州修械所的虹桥机器工场,以此为所址,新建厂房复工。1940年又接收合并汉阳兵工厂和沅陵修炮厂的部分人员和设备,扩编为“军政部贵州修械厂”。
抗战时期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
1943年7月,军政部贵州修械厂更名为“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次年1月,又接收合并桂林兵工署第四十三工厂。其组织机构是在厂长下设办公厅、工务处、会计处、总工程师室、购置科、营缮科、福利科、缉卫稽查处、游动修理总队等。二级机构还有所、课、库、室等,厂内还设有商店、医院、子弟学校等。全厂员工最多时达3000余人,是抗战时期规模较大的兵工厂之一。在此期间,该厂生产的手榴弹、炮弹、步枪等,源源不断被送到抗日前线,并接受前线送回修理的大量枪械,曾经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大部分人员和设备于1946年4月迁山东,在济南设总厂,青岛设分厂。1948年12月迁往台北。
解放战争时期工人的护厂斗争
在解放战争中,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前夕,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对第四十四工厂实施破坏,妄图炸毁工厂,该厂工人们自发团结起来,组织护厂队武装保卫工厂,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据《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第一卷第十二章“迎接贵阳解放”记载:设在贵阳中曹司的国民党兵工厂,是一个以制造手榴弹壳及修理枪械、炮弹为主的兵工厂。当解放军进攻贵阳时,该厂主任管毓岱不仅私吞了全体职工三个月“遣散费”,强迫职工跟着他外逃,而且极其卖力地执行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的命令,积极配合国民党第89军刘伯龙部实施破坏兵工厂的计划。管毓岱的做法遭到工人们的强烈反抗,工人们自发地团结起来,搬进工厂居住,组织护厂队,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武装自卫,日夜在厂区内和周围山头上巡逻放哨,保护工厂。他们挖断公路,阻止外运工厂设备,迫使厂方妥协,同意发枪发粮。护厂队经过斗争,获得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步枪20枝、子弹若干。1949年11月12日,在贵阳解放前夕,国民党第89军破坏队奉命前来炸毁工厂,护厂队已将主要的机器设备隐藏好,将破坏队带到堆放已淘汰的皮带机床的车间,国民党士兵往车间扔了一枚炸弹,待破坏队一走,工人们便将火扑灭,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第二天,破坏队又开来三辆卡车,再次出现在被挖断公路的厂门口时,而从厂招待所楼上的窗口伸出了护厂队员的枪口,居高临下,正对着来厂的破坏队。在护厂队大义凛然的枪口之下,破坏队无可奈何地调头走了……
贵阳矿山机器厂生产的军选民用挖掘机
贵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该军工厂,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兵团后勤部中曹兵工厂”。1950年移交贵州省工商业厅,改名为“中曹机械厂”。1951年改名为“贵州机械厂”。1953年移交国家一机部,同年正式命名为“贵阳矿山机器厂”。
解放初期,贵阳矿山机器厂主要生产民用矿山机械。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破碎机、锻扦机、球磨机、汽车吊,以及部队需要的布雷车、犁扬机、机械化桥梁等。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贵阳矿山机器厂主要生产军选民用挖掘机。在80年代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该厂生产的W4-60型轮式液压挖掘机,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帮助工兵部队提前完成抢修通道紧急任务。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1996年,贵阳矿山机器厂与加拿大CC詹森公司共同投资组建“贵州詹阳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简称“詹阳公司”)。当时,贵阳矿山机器厂5400多名职工以合资的方式全部进入詹阳公司。2005年10月,在贵阳市政府安排下,贵阳市工业投资控股公司出资对詹阳公司实施了资产重组,与新加坡科技动力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由于詹阳动力重工的组建,同年年底,贵阳矿山机器厂从原詹阳公司中分离出来,恢复原行政组织机构,企业性质仍为国有独资,使这家国营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又获得了新生。本人所在的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被招聘到该厂当技工,从事生产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工作。
贵州城文工业遗产博物馆
2012年5月,贵州城文工业遗产博物馆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一期选址就在贵阳市小河区中曹路原矿山机器厂工人俱乐部,面积2000平方米,全部改造完成后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收集、整理、展示1895年至1995年贵州跨度百年的工业记忆与工业历史。它是贵阳市第一个以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建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和保存这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通过工业遗产保护重塑城市物质空间特征,突出城市文化特征和城市精神,提升贵阳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创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
如今,贵州城文工业遗产博物馆已经全部落成。该博物馆以人文为主导、物件为辅的展陈思路,力图使物品“活过来”,与观众面对面地“对话”,全景展示贵州工业生产以及生活状况,通过播放访谈录音、纪录影片等,采用高科技光影手段营造出现场感,让观众有一种历史的参与感,形成良好的互动,告诉观众每一件物品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使这些摆在展台上的冰冷的生产设备、主要产品以及生活用物品、档案以及文献资料、图片等展陈物件就生动起来,具有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
①贵阳矿山机器厂正门。
②军政部中央修械所领用工具牌,铜质,直径3.4厘米。
③汉阳兵工厂证章。
④军政部贵州修械厂证章,铜质,直径3.6厘米。
⑤民国三十三年(1944)军政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建设需要调拨水泥的公函,加盖军政部大印。
⑥贵阳矿山机器厂证章,背面有四位数字编号,表明该厂有员工数千人。
⑦贵阳矿山机器厂金工间专用工具牌。
⑧⑨上世纪六十年代贵阳矿山机器厂制作的毛泽东像章,背面镌有“贵阳矿山机器厂革委会”铭文。
⑩贵阳矿山机器厂生产“强力牌”W4-60型轮式液压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