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走好乡村振兴的“贵州之路”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采撷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贵州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形势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关于“三农”话题热度不减。委员们履职尽责,充分运用提案的形式为如何走好乡村振兴的“贵州之路”积极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潘建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省在脱贫攻坚战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版”
建议措施: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民建省委提交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以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
一是推动农村产业变革,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版”。通过“三变”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一批集质量、科技、规模、管理、效益“五位一体”的产业组合与示范基地。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更多注入乡村振兴。推进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一村一品”,把就业岗位和产值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二是创新流通模式,提升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产品物流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与包装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经营链、配送链、交易链。可鼓励乡村合作社通过评选更安全、更新鲜、成本更低的优质省内果蔬通过订单农业团购形式直接销往社区,帮助生鲜便利店提升销售额,解决“上游供应链复杂、中间采购环节多”的现状。
三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坚持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建立城乡人才融合发展双向流动机制和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岗编适度分离”激发农业科技与经营人才新动能。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核心提示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五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纲要》还就如何实现目标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及所对应的措施。
大数据赋能贵州农业大发展
建议措施: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致公界别提交了《大数据赋能贵州农业大发展》的提案,建议以大数据赋能贵州农业大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一户一码大数据”,精准施策。如何引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将分散生产的非标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进行销售,之前一直是发展农业的突出问题。贵定县“一户一码大数据”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特别适合贵州发展农业的创新手段。建议在贵州全省广泛推广。
二是打造全省初级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打通销售渠道。打造全省初级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够为广大农户打通销售渠道,而且还能够规范初级农产品的分级制度,提质增效。“一户一码大数据”为建设全省初级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了农产品的源头数据,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是培育产业链完善的农产品专业集市、乡镇,形成产业的专业聚集。产业链完善的专业乡镇,是形成产业倍速发展的成功路径。在贵定县沿山镇,每到刺梨收货季节,刺梨加工、收购的农户自然聚集,已具备形成专业乡镇的萌芽。在贵州培育一些产业链完善的农产品专业乡镇、集市,完善产业链配套,将带动专业类别产品的泉涌。
四是打造茶叶、刺梨等农产品价格指数,获得市场定价权。放眼全国农产品市场,要高质量高标准地发展,在竞争中取胜,率先制定某些类别的农产品价格指数,获得市场定价权,是贵州省可以有所作为的发展路径。贵州省茶叶面积750万亩、食用菌55亿棒(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800万亩、中药材700万亩、刺梨230万亩,为贵州省制定这些品类的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一户一码大数据”在全省的推广覆盖、全省初级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的开通,将为我省在把握发展农业的制高点上,制定多个产品品类的价格指数,对我省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核心提示
加快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题中之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十三五”期间全省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2%、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加快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措施: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彭玉荣委员提交了《加快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提案,提案建议:
一是做足“山地”文章。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与土地“宜机化”改造同规划、同实施、同验收、同投用。积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分层分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区域公共品牌,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
二是做足“主体”文章。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等模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不能让企业把农民从土地上挤出去,也不能让农民简单成为企业的打工者,真正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形成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做足“科技”文章。以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龙头,加大贵州种质资源库建设,建立南繁种业硅谷基地,提升农业良种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土地产出率。以工业大突破为载体,推动设施装备升级和技术集成创新,提升山地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做足“市场”文章。实施产销精准对接行动,构建大中小微市场流通销售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进城”行动,用好天猫、京东、贵电商等电商平台,创新农产品社群营销模式,依托农村电商,把贵州优特农产品卖到全国。实施“专精特优”农产品推介行动,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市场,建立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中心(专区)。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带动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
五是做足“服务”文章。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大数据平台,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为服务主体,拓展产业、农技、农机、销售、市场等全过程全产业链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产品主产区全覆盖。
强化金融科技 赋能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
从全国来看,当前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一是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2021年人民银行等7部门,在江苏省等9省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金融保障。二是金融科技产品逐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商业银行、保险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多层次乡村振兴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三是乡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率稳步提高。支付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网络支付覆盖率和可得性逐渐提高。
建议措施: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罗毅委员提交了《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建议我省加大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乡村主体层面。乡村振兴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业相关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要借助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电子围栏、区块链等新技术,将新技术嵌入种子与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实现金融科技在矿山、农业旅游、农产品、绿色建材、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乡村振兴有关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乡村振兴相关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可溯化信任和智能化分析,推动区块链技术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深度融合。
二是金融机构层面。优化网点业务功能,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自助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打造线下线上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为农村客户办理助农取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日常业务提供便利。充分利用现代金融科技,加强与外部合作,实现与各行各业的互联互通,拓展金融服务场景,实现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与应用,鼓励符合“三农”特点的新型支付产品创新,推进支付体系便捷化、生活化。推动支付结算方式从服务农民生活向服务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延伸。
三是政府部门层面。推动建立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无障碍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居民就近办、线上办服务能力,推动社保、医疗、交通、缴费等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发展。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与政府平台对接,融合金融服务与公安、人社、司法等政务服务,打造“跨金融机构互通、线上与线下双渠道畅通、金融与公共领域融通”的服务新渠道,打通政务和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提案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有关监管部门等合作,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搭建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大数据支撑。探索建立农村金融标准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提升“三农”资金与信息安全水平,有序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