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 里 苗 歌 飞
□雷远方
果里,龙里县西部山区中的一个苗族村,有大寨、沟边、大竹山、上坝、吴家寨等7个村民组,隶属湾滩河镇,距龙里县城五十多公里,是苗族聚居地之一。
龙里县的苗族有6个支系,分别是白裙苗、海葩苗、红簪苗、花苗、青苗、印苗,生活在果里村的苗族属于红簪苗。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果里红簪苗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神秘的、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圈。
走进果里,红簪苗独特的文化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动人心魄的苗歌,令人流连忘返。
红簪苗苗歌,一般为五言体或七言体,有的也不受限制,其内容涉及民族历史、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礼尚往来、风俗习惯等。
俗话说:“饭养身,歌养心”,在果里,歌声是苗家人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重要部分。
正月种田立了春,锄头撮箕不离身。
精耕细作不偷懒,田土肥沃保收成。
三月种田是清明,大山草木满山青。
千般都宜早下种,错过季节无收成。
……
果里人在歌声中走过春夏秋冬,山里水边,田间地头,劳动之余,果里人的歌声便飞扬起来,将劳动的艰辛、生活的精彩、社会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果里寨中,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遮天蔽日。这是果里苗家人休憩、聚会的地方。夏天,月明星稀,人们在大树下纳凉。这时,老人的“果乐”——《开天辟地歌》便飘扬起来:
从前地与天,混沌紧相连。
谁来造大地,谁来造上天?
哪年造牛马,哪年造人烟?
世上万物皆造好,哪人居住地中间?
苗语“果乐”的意思就是“古歌”。古歌内容再现开天辟地、铸日造月、人类繁衍、四季耕作、斗牛、跳月等场景,回顾感怀苗族先辈反抗外族侵犯的战争、迁徙等情景,感恩山川日月、自然神灵给予的馈赠等。
据《龙里县志》记载:苗族是世界分布最广泛、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源于五千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以蚩尤为首的“九黎”被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后,长途迁徙,先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时期始入黔,元初入贵阳一带。果里村的红簪苗便是其中的一支,系明朝初期从贵阳迁徙至定番(惠水),中期便迁移到果里一带定居。
红簪苗有语言,没有文字,而历史、文化等均是通过古歌口口相传传承的,目的是让后人铭记历史,铭记自己的“根”和文化血脉,这也许是苗族能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内因所在,也彰显了红簪苗的智慧。
说到传承,不得不提到村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倍鑫。吴倍鑫先后在摆省民族小学、摆省初级中学任教。他将传承红簪苗文化作为己任,教学生唱苗族古歌、吹苗族芦笙、跳苗族舞蹈,组织演员参加镇、县举办的各类演出活动,为传承苗族文化而付出许多心血。十多年来,他所演唱的《开天辟地》《盘根源》等苗族古歌多次获奖。
在悠扬的歌声中,果里苗家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欢度春节、“四月八”等节日。
尤其是春节,最为隆重。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跳洞” ,
为什么要“跳洞”呢?吴倍鑫说,苗家人对溶洞有特殊的情结,因为他们的祖先最早居住在山洞里,在山洞里生活、养育后代,可以说,山洞是苗族的发祥地。他们认为,人生是一个一个的轮回,从洞中来,就要到洞中去……
“跳洞”时,果里苗族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的盛装,在寨老的带领下,在千年银杏树前举行祭树仪式后,浩浩荡荡前往溶洞,在洞中祭洞神、唱古歌、吹笙跳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跳洞”前要唱《东嘀龙定耿》歌,还要唱《跳洞由来歌》。《跳洞由来歌》采取一人问、一人答、众人附和的形式进行演唱。
问:你从哪里来?
答:我从山里来。
众:哎哈!
问:你来做哪样?
答:我来跳舞和唱歌,
众:哎哈!
……
盘唱对答,和声四起,气氛和谐而融洽。洞厅空旷幽深,光线忽明忽暗,篝火熊熊燃烧,无数人影绰绰,芦笙悠扬,舞姿翩跹,花帕晃动……
在果里,年轻男女确定恋爱关系后,正月初二,年轻的女子都要邀请心上人及他的朋友们到家里聚会,与寨里的姑娘们对歌,跳芦笙舞,交流感情。其时,大摆筵席,宴请宾客。饭毕,歌声响起,通宵达旦,有两人对唱、众人附和唱等形式。
男:双脚跨进主家来,来到主家喊开排(唱歌),
来到主家喊开唱,要唱主人放宽怀。
女:吃了夜饭把碗丢,手拿针线满寨游,
手拿针线满寨耍,不知贵客妹乡游。
……
上半夜,所唱的歌内容涉及相识、夸赞对方家境、条件好,以及人缘、人品好等。
男:隔河得见花一苔,早知妹你好人才,
留着单身等着你,只为和妹配对来。
女:哥你无主妹心欢,妹我也想到哥家,
妹我也想跟哥走,又怕人丑不敢攀。
……
到了下半夜,夜深人静,情歌在心里酝酿,从口中飞出,对方积极回应,将心中的爱意编串成精彩的、含情脉脉的语句,押韵、流畅、委婉含蓄,一段美满的姻缘就此结下。
在果里,苗家人除了节日、结婚等喜庆的日子要唱歌外,遇到丧事也要用歌声来表达哀思,祭奠死者。果里红簪苗丧事中最为隆重的是敲牛祭祖。
敲牛祭祖要设置经堂,在长号呜咽、唢呐高奏、锣鼓齐鸣中,在后生们悠扬的芦笙曲和姑娘们优美的铜鼓舞中,举行仪式。
经堂内设歌堂,在欢乐的气氛中,主客双方的歌师对唱古歌。一方歌师兴唱,一方歌师对答,对答完毕,双方陪衬的二、三十人附和唱“哎哈”。
问:我们祖先曾经住在哪里啊?
答:住在东方大平原!
众:哎哈!
问:我们祖先为何要迁徙啊?
答:因为战争无家可归!
众:哎哈!
问:祖先翻过了几座山?趟过了几条河?
答:祖先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趟过了九十九条河!
众:哎哈!
……
歌曲用苗语演唱,内容包罗万象,有苗族历史、战争迁徙、人类繁衍、建斗牛场等内容。双方歌师和附和者在演唱中常常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常常从头天中午唱到第二天中午。直到把所杀牯牛的颈项肉挑出门,客方的人走出村外,双方歌师才停止唱歌。
其实,红簪苗的丧葬过程,也是一个以“歌”贯穿始终的过程,充分展示了苗族丰富的丧葬文化内涵,细细品读,如沐春风。这也许就是苗族,包括果里红簪苗在内的民族奋斗不止、乐观向上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