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03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0-29

重 回 延 安

  

□韦向东

 

  我曾两次到过革命圣地延安,时间跨度整整二十年,所见所闻大不一样,延安的变化天翻地覆。

  第一次去到延安,是2001年6月,我随团从贵阳乘飞机到西安,第二天从西安转乘旅游大巴去延安。那时,西安至延安的公路,路面并不怎么好,我们早上8点从西安出发,到下午4点半钟才到达延安,颠簸了八个多小时。沿途目之所及,除了苹果园有点绿色,其余都是黄土高坡,显得有些荒凉,那首流行一时的《黄土高坡》歌曲,多少唱出了那时陕北的实况。

  到了延安,看见山上一排排窑洞,不少老百姓还在窖洞里居住,延河两岸也没见几栋像样的楼房。我们入住的酒店没有空调,水供应不正常,而且房间老旧,还有一股浓浓的霉味。导游说,到延安来,就是来体验艰苦奋斗、忆苦思甜的,如此,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今年6月29日至7月2日,我有幸参加黔东南州政协党史学习教育暨委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再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乘大巴从西安到延安仅用4个多小时,就顺利地到达。与二十年前相比,通往延安的公路已是高速公路,路面宽而平整,听带班老师说,西安至延安高铁正在修建之中,有望于2023年通车,高铁通车后,从西安到延安仅用一个小时就能够到达。

  高速公路两侧及所看到的山山岭岭,都已穿上绿色的衣裳,有刺槐、白杨、松、杨柳、苹果树等等,虽然树长得还不是很高大,但满坡满岭郁郁葱葱,让人一路心旷神怡,这可喜的变化,让我简直不敢相信。到延安上课时,才听到老师介绍,原来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在延安启动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达到了80%以上,山青了,天蓝了,水清了,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优良天数也大大增加。就像当年支持红军干革命一样,为了种树,延安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让我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延安的城镇建设。延安曾经是一座多灾多难的英雄城市,据资料介绍,从1938年11月至1941年8月,日寇飞机空袭延安共17次,共投弹1600多枚,把延安炸成了一片瓦砾堆。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军团轰炸延安,对延安城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1977年,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延安城,洪水裹着泥沙向延河下游奔腾而来,城区岸上的大部分房屋被淹没甚至被冲走,延安城遭到了重创,满目疮痍,在全国各地的援助下,整个城市又开始了新的重建。2013年7月,延安又持续多天强降雨,导致大量房窑或崩塌,或严重受损,6.4万群众无家可归,延安市及时出台灾后重建规划,一边加快老区建设步伐,一边规划延安新区,按照“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原则,确定了新区三大片区开发,规划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万人左右。如今,不论是行走在延河两岸,还是置身于新区之中,座座高楼林立,街上车水马龙,夜晚霓虹灯流光溢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

  三天的延安之行,通过在教室上课和走出去看、听现场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不变之中有大变化,大变化之中有不变。不变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仍在被一代代人传颂、继承和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仍熠熠生辉;延安整风、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仍时刻影响和启迪人们的思想;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情深的故事仍让人动容,并激励着后人;《南泥湾》《十送红军》等红色歌曲仍在人们心中唱响,经久不衰,等等。大变化的是:山变青了,路变宽了,窑洞基本不住人了,城市变漂亮了,百姓的日子变好了……我们在延安学习期间,正逢延安人民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整座城市热热闹闹,红色韵味浓浓。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和当地的群众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延安能够一次次挺过灾难,得益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延安人民能够过上今天的小康生活,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