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摆贝苗寨
□陈绍新
汽车沿一条公路盘旋而上,雾色淡去的山坡,大片大片的绿醒来。恰是草木茂盛时节,每一眼都是青春的色泽。风带着花木好闻的气息迎面而来,感觉神清气爽,不由暗暗道好。
咦,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贵州省榕江县摆贝苗寨么?一匹古木森郁的山岭上,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似掩还露地镶嵌在大象彰显的绿里,沧桑与秀丽组构的视觉之象,尤其像一幅印象画派的作品。多么恬静,晨曦网住的清朝。听着一时高一时低的古瓢曲韵,想一个民族的文化,我所能感觉到的只有远古的气息,只有生活与爱情永恒的主题。
在摆贝,众多的护寨树和芭蕉林完全是自然的赐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得这个拥有百余户人家的高山苗寨,更具诗情画意。善良的苗家,视每一方土地为圣洁,每一棵树木为神祗。在他们的思维里,每一棵楠木,每一片枫林,每一株红豆杉,每一种虫鸟的鸣叫都是神圣的。树液的芳香在寨中飘荡,也渗透了苗家人自古以来的记忆。在苗家的印象里,每一支古瓢曲不仅是音乐,也是他们世代祖先的心声,是苦难与快乐伴随的生命宣言;而他们祭祀、节庆和婚嫁穿戴的白鸟服饰,更是他们崇敬自然万物的图腾崇拜,传承历史文化最有力的物证,被历史文化学家喻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在月亮山这块古朴、神秘的土地上,摆贝苗家鼓藏节是最隆重和有特色的,仅那数十根青竹高高挑起的一幅幅长达八米的蜡染旌幡,就予人一种远古浩荡的气势,让所有来参加祭祖节的客人心生一份庄严和虔诚。摆贝的蜡染是苗家智性的展示,美得让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它有黑、红、白三种,以龙鸟花草虫鱼为图饰,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图腾崇拜。
而身着百鸟衣,踩着铜鼓和古瓢琴声翩跹舞蹈的男女,更让人想见苗家与祖先同乐的那种美好情景。对祖先感恩,对祖先的礼赞是他们永远的信仰,这信仰是苗家人的精神支柱,更是克服一切困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原动力。
我喜欢独自在摆贝散步,在穿插于吊脚楼和树木间高高低低的小径思考人生。阳光倾泻,让木楼和树木在变与不变中色彩盎然。几个苗女坐在树影斑驳的廊间绣花织带,苗歌悠悠如潺潺流水,见了生人忽地掩口一笑。本来我打算携着相机悄悄走近去拜读她们的,不曾想,自己反倒成了她们眼里的风景。还好,她们掩口的手掌终于移开,那初荷含羞的一笑,现在被我摄进了镜头。沿着寨中的曲径散步,常常想起年少时的往事和歌谣,久违的、嫁作他人妇的表妹。
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是寨老特意为我们安排的古瓢舞表演,在古木蓊郁的苗王坟前进行。苗王名杨老老,摆贝人。从小英武强悍,胆识过人。年轻时曾在清军绿营当兵,走南闯北,曾有功于朝廷。后因对官场腐败不满,中年返乡,自立为王,组织苗民抗击官府和抵御外来势力入侵。苗王死后,苗民筑坟于寨东北200米山脉上,为县内唯一一座苗族古墓。
跳古瓢舞,年轻男女着百鸟衣,奏古瓢琴,衣裙下摆吊着的一束束雪羽,随着翩翩舞姿旋转奔放,恰如百鸟聚会,缤纷炫目,逼人赞叹。古瓢是一种用椿木挖空制作而成的长颈弦琴,形如水瓢,琴弦为细棕线,琴弓用粽叶竹加棕绳而成。琴声如月下冷泉喧乱石,更像虫鸟鸣幽林,抑或清风踏枝向黄昏,让人心灵如入一种飘飘缈缈,亦真亦幻的意境。百鸟衣的色彩、图案、刺绣工艺可畏别具一格,以百鸟为主,加上花草虫鱼蝴蝶等,再在羽毛裙脚吊上一束一束白羽,尤其刺激人的视觉审美情趣,是我所见世间服饰中,最独特最精美的一款。
远离喧嚣的城市,告别灯红酒绿来拜访摆贝苗寨,聆听这高山林中人类原生态的歌谣,欣赏一个民族神秘古朴的舞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视觉的盛宴。古人说,所有美妙的音乐,都是有感而发,抑扬顿挫,都能感染听者的心弦。在摆贝,在一个恬静如同童话的世界,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古人这一说法。在这个独秀于高山,仿佛天堂般的地方,大自然对我们的喻示让我受益非浅。“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也许是树木深奥的哲学;而摆贝渗透我骨髓和心灵的音乐,告诉我的却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家人的悲欢离合。
深居简出的相当一部分城市人是不能体味我的叙述的,因为他们没有亲临摆贝的经历。在他们眼里,现代文明与原始生态仅仅是代表进步和落后的两个词语。他们哪里知道,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才是疗养世俗疲惫心灵最神奇最灵验的地方,是大地创造者为人类留下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最后修生养息的胜地。
呵,古老的歌声又在树林与木楼之间响起。我感觉到身体的血液在奔涌、在沸腾,这样奇妙的感觉真是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