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9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25

彬 县 灯 山

□梁长生

 

  陕西咸阳市彬县灯山,天下一奇。

  此山位于县城西五千米处的水帘村。

  原称明咀山,明称花果山。因每年元宵之夜,当地居民在山上点燃露天石窍青油灯一千多盏,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得名。

  灯山从南北朝始,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多次毁坏,多次修建,才有了如今较为完整的型态。几多辉煌,几多灾难。南北朝时我国北方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战乱,灯山脚下的居民为躲避战乱,在山上凿了十多孔石洞,即“九曲十八洞”,时称“石堡”,便为依山避乱和灯山之产生创造了条件。唐贞观年间,鄂国公慰迟敬德监修了彬州大佛寺(在灯山西五千米处)顺便对只有“石堡”的灯山进行了一番加工,即凿连珠石窍,形肖飞阁,给“石堡”增添奇趣。宋、金、元代,彬州虽多次发生战乱,灯山却以其险难登免遭劫难,保留着唐代风貌。到了明代,灯山美名传扬四方,又恰巧《西游记》问世,其所述神话故事广泛流传,促使灯山名声大震。元宵烟火日益繁盛,灯山也随之更添奇趣。石洞中有了檀木雕成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身穿战袍,手持金棒,火眼金睛,一脸威风稳坐虎椅,一身正气。时美誉灯山“明诅晖金”。至今这四个大字赫然刻于灯山石壁之上。乾隆八年,灯山又添制了一尊铁铸“齐天大圣”像和八百多斤重的铁钟,并重修了山上的栈道、寺庙等。在那“一片红”年代,灯山以“四旧”之罪横遭破坏。灯碗被砸碎,铁钟被砸烂,“齐天大圣”檀木雕像被推倒泾河滩,浇上煤油,付之一炬,让孙大圣再去“天宫”向观音菩萨苦诉一番。和孙大圣一同塑成的药王孙思邈、三只眼黑虎灵官、灯山菩萨也皆遭劫难,残指断臂,七零八落,面目皆非;古建筑俱被破坏,目不忍睹;灯节集会活动一停多载。

  1980年元宵佳节,传统的灯山张灯集会活动恢复。1982年6月,彬县人民政府把灯山名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灯节民俗一年一胜似一年浓。

  灯山是灯的世界,灯的极致;灯山是星的降落,是火的升华;灯山是天宫地府之相会,是人间仙境之奇趣。我们的祖先用巧夺天工的双手把智慧刻写在那山的永恒之上。他们在那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钎精心凿出了1700多个连珠小窍(小石窝,直径约15厘米),从东向西依次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精巧别致的图案,把古彬公刘后代极盼生活幸福、向往仙阁琼楼、追求人间美好淋漓尽致地书之山上。

  灯山好看难上。

  自古华山一条道,灯山只有一架梯。在灯山山崖下面矗立着一架二十一层梯桄的大木梯,把山脚与半山腰的山门口连接。攀上木梯,走进山门,再出天井,便可沿一条狭窄弯转的木栈道,手扶栏杆,游赏那大小不一的十八洞。

  灯山之奇景皆由一把火绘就。

  在一百多米高的陡峭绝壁上,要以最短的时间点燃全部灯盏,没有高度集中的精力,没有动作娴熟的技术是难以完成的。假若稍有半点疏忽,掉下悬崖就会粉身碎骨。上山点灯跪香敲钟共有十二人。他们都是群众中忠厚老实、品行端正、身体强健者,是能代表群众愿望、被大家推崇的人。他们是在前一年的正月十七日就确定下来的,称之为灯山会长,即是元宵灯会负责人。那十二人中又选出一位老会长(必须是前一年的会长)负责全盘点灯工作。

  每年正月十一日,点灯人就上山打扫卫生,之后封上山门,不许任何人走进山门。正月十三日,他们又登上灯山搭好点灯架,放好灯碗,压上新灯捻,添上清亮亮上好的菜籽油。当晚点亮十二盏会长灯和通往“九曲十八洞”的各盏路灯。正月十四日晚,点燃轿顶和北斗七星。正月十五、十六两个晚上,点灯仪式便达高潮。十五日黄昏,会长们吃过晚饭,一齐上山。老会长跪香,祈求灯会来临,祈求灯会安稳,祈求那点灯过程毫无差错。此时此刻,老会长一脸虔诚供奉尊尊菩萨,柱柱燃香。当一人敲响那口洪钟后,其余十位分五组,按预定计划迅速而又准确无误点亮全部油灯。点灯人的那一举一动都表达着彬县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祝福与祈求;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公刘后代以农为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自豪与气魄!

  灯山盛景当属元宵之夜。在清亮亮的月色里,点燃的数百盏灯焰之光交相辉映,火光熠熠生辉,一派千窟流金。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五图溢光流彩,景致五彩缤粉。那寺院的雄奇、轿顶的豪华、牌楼的壮阔及北斗七星的清澈、雷峰塔的秀丽立体多姿多彩的把灯山装点成一处天然美景,令人有身临仙境、飘飘欲仙之感。正如明朝张金度在《元夕观灯山》诗序中所记:“……穴门之额名为小穴燃灯,灯凡数百盏,夜深月隐,火轮烟熠,复如空中唇楼,吐月弄珠,曳乱霄汉奇观也。”明朝孙礼《元夜观灯山》极绘此景:

参差楼阁倚云端,

悬壁星灯满窍寒。

紫焰烁金笼火树,

欢声嘎玉聚衣冠。

雕栏绕洞连三曲,

飞磴钻霄出百盘。

盛世幸同朝野乐,

皇图高巩泰山安。

  天然灯景灯趣虽然无声,可它能毫不吝啬地招引来无数观灯山人的赞美声,社火欢耍的锣鼓声,搭台唱戏的唢呐声以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一朵朵一串串开向夜空的节日焰火,为灯山锦上添花。每年元宵傍晚,灯山周围远远近近的男女老幼就早早动身,赶到灯山脚下,准备一饱眼福。灯盏一亮,满山奇趣。观山者男男女女,或舞或蹈,或跳或唱,一双双眼睛都盯向灯山。他们叹天工之杰作,赞人民之智慧。他们头昂得脖颈发疼,目痴得鼻子发酸,但那神情专注之观态依旧如初。

  灯会过后,余景未消,余音未匿,人们不知要言传多少时日。1929年,于右任先生驻彬时撰《彬县道中咏灯山》云:

已过豳人剥枣期,

满川梨尽柿犹垂。

遗民争说灯山好,

应记前朝避乱时。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业的发展,灯山招徕了不少外国游客。他们把灯山奇趣传遍全球,让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