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9期 本期298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06

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

  

□程应峰

 

  公元1091年,张元干出生在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历任太学上舍生、文林郎、陈留县丞、朝议大夫、将作少监、抚谕使等职位。其词承前启后,婉丽中现烟尘,豪放中见现实,与张孝祥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因早年丧母,他十四五岁随父张动在任,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每逢宾客酬唱,他必专心倾听,有时随口应和,辞藻可观,满座惊叹,人誉为“敏悟”。

  19岁那年,张元干到江西南昌向东湖先生徐师川请教诗词句法,参加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潘子真、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人的诗社活动,成为江西诗派的一员。

  在诗酒唱和广泛的社交生活中,他的创作才华得以展现,崭露头角,声名响亮。22岁,他随父亲到汴京入太学上舍生,学业和诗词创作更是与日俱进,期间,他作有《菩萨蛮》等词,以清丽妩秀的韵致,显示出早年词作格调,获得人们的称赞。28岁那年,也就是公元1119年,张元干即释褐入仕,任开德府教授,授文林郎。

  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时年35岁的张元干入京都防务李纲麾下,为行营属官。他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同时拟出《却敌书》鼓舞士气,并随李纲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击退金兵数次进攻,战斗异常惨烈。金兵遭重大损失后,知李纲守城有备,于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以解围。为此,张元干激情满怀,写下了《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一诗:“戎马来何速,春壕绿自深。要知龙虎踞,不受犬羊侵。九庙安全日,三军死守心。傥为襄汉幸,按堵见於今。”

  然而,在击退金兵后,钦宗竟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免李纲。张元干则因态度鲜明地站在李纲一边,主张抗金,同时获罪。他悲愤地离京南下,迁居临安,写下了《兰陵王·卷珠箔》一词:“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怯杯勺。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意念,情韵兼胜,寓别恨之情于清旷的境界之中,使蕴藉的词境沉郁而婉丽。

  同年冬,张元干在淮上听到汴京沦陷,又写下了《感事四首》,其一他写道:“肉食贪谋己,几成国兴人。珠旒轻遗贼,玉册忍称臣。四海皆流涕,三军盍奋身。不堪宗社辱,一战靖边尘”,表达了极度哀伤悲愤之情。

  翌年五月,宋康王赵构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为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纲为宰相,张元干先后被任为朝议大夫、将作少监、抚谕使。李纲为相后,廉政勤政,张元干积极配合李纲。然而高宗与主和派打击、排挤李纲,李纲仅任75天宰相就被罢免。

  公元1129年秋,张元干目睹国势日削,南宋王朝仅存江南一隅,义愤填膺,赋《石州慢》一词:“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祗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表达了对李纲抗金斗争的支持。为此,张元干遭朝廷奸臣诬谤,幸有汪藻伸以援救之手才得以免罪。晚清词论家陈廷焯因此有评:“忠爱根于血性,勃不可遏。”

  1131年春,江南战火渐息,高宗定居临安,无心收复失地,以求“苟安”,任奸臣秦桧为参知政事,主战派被排挤,仁人志士都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只得退隐林泉,啸傲山水。张元干也辞官回闽。1138年冬,秦桧、孙近等筹划与金议和、向金营纳贡,李纲坚决反对,张元干闻之亦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韵即事》诗,痛斥秦桧、孙近等主和卖国之权奸为“群羊”,表达自己请缨无路之悲愤。

  此时李纲也在福州上疏,反对朝廷议和卖国。张元干得知李纲上书事,又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此词抒发了“气吞骄虏”的壮志和对权臣所谓“欲息干戈”的义愤,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敬仰和支持,希望李纲东山再起,收复失地,重整朝纲,劝诫统治者要吸取前朝遗恨。全词写得慷慨悲凉、愤激,其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刚正不阿,坚守正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词一出,迅即传至秦桧手中,秦桧恨得牙根痒痒,以他事追赴大理寺对张元干批捕抄家,除名削籍。

  公元1155年秦桧死后,张元干出狱至苏州,浪迹于江湖之上,公元1156年,时年65岁白发苍颜的张元干滞留临安,羁寓西湖之上,与旧友刘质夫相遇,同时结识了年轻的周德友、张孝祥等人,并为周德友所藏苏养直诗帖题《跋尾六篇》。

  翌年,他举杖与钟离少翁、张元鉴登上垂虹桥,依栏远眺,感慨万千。写下述怀之作《水调歌头》:“拄策松江上,举酒酹三高。此生飘荡,往来身世两徒劳。长羡五湖烟艇,好是秋风鲈鲙,笠泽久蓬蒿。想像英灵在,千古傲云涛。俯沧浪,舌空旷,恍神交。解衣盘礴,政须一笑属吾曹。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痛饮读离骚。纵有垂天翼,何用钓连鳌。”交织出壮志难酬、壮心犹在的情感画面。

  此后,他在吴越一带漫游。于《上乎江陈侍郎十绝》小序中,他自知岁月将尽,感慨系之:“辛亥休官,忽忽二十九载,行年七十矣。”公元1161年,张元干卒,归葬闽之螺山。

  张元干一生博览群书,能诗、能词、能文,其著作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计180余首,蕴藏丰富。他的词作,早年风格清新、婉丽;南渡后豪放、悲壮,风节凛然。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有抒发朋友之情的,更多的,是怒斥昏庸误国奸臣、坚决抵抗金兵侵扰的作品,洋溢着澎湃不竭的爱国激情。《四库全书总目》中,对张元干词有这样的评价:“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