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怎雷村:水族、苗族和谐共居三百年
怎雷村位于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都柳江与龙江上游分水岭的山脉中,东靠大山,西临都柳江支流排长河,距县城四十一公里。怎雷村是水族、苗族聚居地,两族已和谐共居三百余年。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发展相对滞后,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保存完好,2010年7月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独具特色的杆栏式民居
“怎雷”是水语,意为岩脚下的寨子。据寨中年长者口述家族史及田野调查资料推断,村寨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怎雷村由上、中、下及排场四个自然村寨组成,聚居有水、苗两种民族两百余户,上寨和下寨为水族集中居住,中寨和排场寨为苗族集中居住,其中水族占60%,苗族占40%左右。
怎雷村山高坡陡,坡峰高耸入云,坡与坡之间形成深沟,故有“隔山喊能听,走要一早晨”之说。村寨背负青山,前临深涧,层层梯田由山脚累级而上,气势恢宏。民居沿山体等高线布置,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随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分布于青松翠柏之间,建筑与山、水、林、泉、田有机融合,寨内道路迂回曲折,房前屋后绿树环绕,一派生机盎然,形成了一幅“入村不见山、进山不见寨”的山野村居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怎雷上寨的“杆栏式”古建筑群是其传统文化精华,现有民居两百余栋,其中,百年以上的古建筑有十四栋,禾仓一百多栋。杆栏式建筑是一种在木柱底架上建筑高出地面房屋的建筑形式,是古代分布在南方百越部落一种古老的房屋建造方式,在出土的东汉时期陶屋、陶仓上均出现过。这种建筑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或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怎雷上寨的杆栏式民居屋面结构形式有“竹竿水”、“金子水”、“八字水”三种,分11步水、13步水、15步水等做法,建筑大小根据主人财力而定。屋架有穿斗抬梁混合式和穿斗式两种,屋面以小青瓦覆盖,也有少部分为树皮顶。开间以“三间两厦”、“两间两厦”为主,进深九檩至十三檩,大多为一楼一底,楼上为住人的房间,底层设石碓间、杂物间及猪、牛圈等。顺山墙一端置楼梯,上置向上开的盖板,形成一道安全防护门,以防野兽和匪盗。怎雷村民特别注重存放粮食的禾仓,当地水族有一种说法:“不管有房无房,都要先盖禾仓后修房”。禾仓建造方式与住宅基本相同,每家有一个以上粮仓。怎雷上寨的杆栏式民居古建筑群是研究水族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实物,因而被称为是中国建筑史迹上留存的“活化石”。
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怎雷村的水族、苗族虽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环境之中,但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其中水族的水书、马尾绣、端节,苗族的鼓藏节、跳古瓢舞、刺绣、吃新节等民族习俗最具特色。
水书是水族的古老文字, 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水书又称“鬼书”、“反书”,其结构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型的写法。水书所记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驱鬼避邪等内容,是鬼师施行法事的工具。鬼师与水书的结合,是维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纽带,是巫文化传承的物质因素。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马尾绣是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它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造型模式。马尾绣已传承上千年,有刺绣“活化石”的美誉,题材主要涉及人们服饰及各类生活用品中的装饰,包括女性围腰的胸前绣片(也称为胸牌)、绣花鞋、绣花背包、童帽、背带、枕头和被面等。该民俗和水书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借”意为“吃”,“端”意为“岁首”或“新年”。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对应汉族农历十月初至十一月中旬,时长49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水族端节传统的庆典活动主要有家族祭祖、端坡赛马、文艺表演、体育竞技、铜鼓和木鼓演奏等。
鼓藏节是怎雷村苗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按苗家的传统,每十二年过一次。但怎雷村从民国始,一百多年没有过鼓藏节,直至2011年10月,在中断了百年之久后,怎雷村的苗族同胞又开始有了盛大的鼓藏节。关于鼓藏节的来历,传说是苗族的祖先姜央公为祭祀其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而兴起的。在很古老的时候,苗族先民们的生活一直风调雨顺,但后来有一年突然发生瘟疫,人畜死了很多,第二年又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弄清原因,姜央请来了巫师,巫师说是因为姜央的大儿子没有把水牯牛管好,有几回踩到蝴蝶妈妈的坟上,使老太太的灵魂生气了,要姜央秋收后杀头水牯牛孝敬她,杀牯牛前还要让两牯牛打架给她看。姜央只好遵令行事,果然灵验,又恢复了两年前风调雨顺的好景象。从那以后,苗族先民们便兴起了年年都要祭祖的习俗。后来,由于苗族先民迁移到新的住地,没法到蝴蝶妈妈和姜央公的墓上去祭祀,先民们从“蝴蝶妈妈是从枫香树心生出来的”传说中得到启发,便砍下枫木,掏空树心,制成圆柱形木鼓,称此鼓为祖宗鼓,即为蝴蝶妈妈祖灵栖息之地,此后祭祖便演变成了祭祖宗鼓。因为祭祖(鼓)节有唤鼓、立鼓、藏鼓等仪式,故称为鼓藏节。尽管在各苗族支系中关于鼓藏节的由来传说很多,不尽相同,但从其过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看,杀牛祭祖、祈求人丁兴旺、富裕安康却是共同的主题。
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怎雷村的水、苗两族历经三百余年的共居共生,形成了“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命运共同体,按当地人的说法,两族是“有酒大家一起喝,有肉大家共同吃,有姑娘兄弟帮助拉”的亲密关系。在怎雷村,水族能说苗话,苗族也能讲水话是很正常的事情,两族历来就有“亲帮亲,邻帮邻”的习俗,两族还通婚联姻,生育的后代族别以父亲的民族为主,服饰穿着以母亲的民族为主。据说怎雷水苗最早通婚,是在很早的时候,一位随父亲从外地搬来叫李老网(音)的苗族公,在怎雷村上寨居住,结识了寨里的一位水族奶,相处的日子里他俩产生了感情结为夫妻。现在怎雷村已有二十多对水苗开亲的夫妻。如今的青年一代都是自由恋爱,已完全不受民族的约束,对于相爱的人,全村都会送上诚挚的祝福。
在当地还有两桩真实的事情可以说明水、苗两族的亲密关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件排场寨救火的事,当时一位住在排场寨的苗族老人冬天用柴火取暖的时候,不小心引起了大火,其他三个寨子的村民看到排场寨着火后,都自发地从家里拿着瓢盆和水桶赶来灭火,大家不分你是水族、他是苗族,一起帮忙把大火扑灭了。还有一件事是帮下寨村民找牛,上世纪八十年代,下寨一户苗家的牛走丢了,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要命的事,这家人束手无策,哭得昏天黑地。这个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四个寨子,上寨的水族青年们就自发组织起来找牛,中寨和下寨的苗族青年见水族兄弟那么主动,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是几十人的找牛队伍在大路、小路,江边、山上到处找牛,一直找了一天一夜,最后在一个山沟里找到了。牛找回来后,这家人高兴得千恩万谢,想要杀家里刚喂不久的猪来回报大家,但上寨的水族青年说,你家这样困难,我们要是再让你杀猪来吃,那不是去了半头牛了,那我们还不如不帮这个忙,我们还是各回各家吃饭吧。就这样,这家人不费一分钱一颗米就找回了自家的牛。这两件事情都充分说明了怎雷村民族关系的亲密,让人不由得感慨。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