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 不 去 的 乡 愁
——读张学潮散文集《一地落花》
□杨 煜
欣闻张学潮散文集《一地落花》公开出版,是从其QQ空间上得知的。打开他的QQ空间一看,一本装帧设计优美、书名韵味十足的散文集呈现在眼前,既欣喜又叹服。再往下仔细一看,点赞无数,好评如潮。我非常希望能早日读到他的书,一睹书中的“庐山真面目”。
为了满足心中的这份“渴盼”,我当即与学潮取得联系,一番天南地北的“调侃”之后,他爽快地答应了,说一定会送一本给我的。按理说,我们是相知多年的好友,又曾经在一起共事,离得也不是很远,想要一本书来读,应该是很容易的事,然而事情却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也许是好事多磨,也许是命运使然,也许是上天作弄,我有空时他在忙,他有空时我不在,《一地落花》久久到不了我的手中。一道“脱贫攻坚”的命令,我和学潮背上行囊都进村入户去了,要书的事就这样一次次阴差阳错地被搁浅了。直到第三届黔西南州旅发大会在安龙召开,学潮应邀送书来参加展出,我也被临时抽调回城协助搞好宣传服务,终于有机会拿到了期盼已久的《一地落花》。
《一地落花》分“云上心路”“烟村画像”“午夜长歌”“人在高原”“异域馨风”五辑,收录了学潮不同时期撰写的各类散文,许多优美篇章都曾在《黔西南日报》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有写人事景物、有写心路历程、有写人生感悟,故事真实、感情细腻、文字优美,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他成长的见证,这是他智慧的结晶,这是他努力的硕果。
乡愁,人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人类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源泉。学潮对故土有着很深的情结,家乡的山水草木、民风民俗、人情世故在他飘逸灵动的笔下,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纯、那么的真,时时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芒,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一地落花》主要写学潮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所做、所闻、所想的故事,素材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言行举止、性情爱好、喜怒哀乐,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手捧《一地落花》,一个年少时聪明顽皮、心高气傲、才华初露,成年后努力拼搏、幽默风趣、大智若愚的青年才俊缓缓地向我走来……
木屋上的“燕子楼”及“燕子楼”上的故事,对于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可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痕迹,也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记得有一次,我踩断一根葵杆,当我把葵杆抽出来时,惊奇地发现,眼皮下是一窝灰色蠕动的小燕子,它们相互挤攘着,黄边的小嘴朝我一直‘叽叽’地叫,我专注地看着这些小家伙,盘算着该不该捏拿它们……”
风雨楼,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咱中学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学潮一生的希望与梦想。“眼前,浮现的是老师们在风雨楼上谈笑风生时的情景,有意无意间,总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住上风雨楼,像老师们一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早日回到生养我的故乡,我选择默默捧起书本!”多年后,学潮终于如愿以偿,住进了风雨楼,开启了他拼搏、无悔的人生之旅。
学潮当上了木咱中学的教师后,他为教学工作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也因此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也许是天性使然,亦或是兴趣爱好,教学之余,他常常深夜遨游在文字的世界里,多年坚持,笔耕不辍,潜心写作,时有文章见诸报端。
领导慧眼识珠,很是赏识他的才气,不断向他抛来橄榄枝。也许是因为爱好文字,也许是相信写作能改变人生,也许是因为不甘心做一名教员,他忍痛割爱离开了多彩的校园、离开了神圣的讲台、离开了可爱的学子,辗转于教育局、宣传部、新闻中心等单位,长期从事着与文字相关的工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看似多姿多彩、风光无限的舞台上,学潮一番“摸爬滚打”之后,写出了“苦茶岁月”“花海人生”“站在四十的渡口”等感悟至深的篇章;悟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最终回归到人性的本位,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明白了努力的方向,《一地落花》就这样顺理成章、瓜熟蒂落了。
捧着《一地落花》,我仔细品读。“燕子楼”“伫望伙牛坡”“封书”“风雨楼”“阿炳”“八斤”“父亲”“母亲的粽粑情结”“拐点”“山村星月”“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许多似曾相似的情境、似曾见过的人物、似曾相同的结局,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扉,勾起了心中那份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也许是同龄人,也许都来自农村,也许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一地落花》里那些纯真的成长故事,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撬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读学潮的成长故事,好似在读自己的故事,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我与学潮是同龄人,都出自教育系统,也许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未见面却已在报刊上相知多年,每每读到他的散文,我都会有一种莫明地冲动,好生羡慕。2008年,在黔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表彰会上,我结识了他。后来在他的举荐下,我们又相聚在同一单位共事三年。他除了负责文明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还担负着《今日荷都》报副刊的编辑。
再后来义龙新区成立,学潮到义龙新区后又干起了老本行,担任《今日义龙》报副刊编辑。多年的努力与拼搏、艰辛与付出,他成了令人羡慕的“黔西南州作协会员”。工作上的变动,人事上的变迁,地域上的限制,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交集因此少了许多。尔后,更多的交流,则是在看到他源源不断的作品见诸报端后的分享与学习。
《一地落花》像散落一地的花瓣,清新、柔美,不时发出淡淡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让人心生无尽的喜悦与乡愁。手捧《一地落花》,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心中充满着希望与激情;手捧《一地落花》,我好似饿狼扑食,真想一口就把它吞下;手捧《一地落花》,我犹如手捧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久久不愿放下。
《一地落花》 张学潮 著 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