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9期 本期291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3-18

元结:乖忤守全,漫叟不漫

 

□程应峰

 

  元结,字次山,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元结的号特多,有元子、猗玗子、浪士、漫郎、聱叟、漫叟。

  关于他的号,他在侍亲归樊上老家时,写过《自释》一篇,内容如下:“河南、元氏望也。结、元子名也。次山、结字也。世业载国史、世系在家牒。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天下兵兴、逃乱入猗洞、始称猗子。后家滨、乃自称浪士。及有官、人以为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显。樊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更曰聱叟。彼诮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不相钩加、带而尽船、独聱而挥车。酒徒得此、又曰、公之漫、其犹聱乎。公守著作、不带乎。又漫浪于人间、得非聱乎。公漫久矣。可以漫为叟。于戏、吾不从听于时俗、不钩加于当世。谁是聱者。吾欲从之。彼聱叟不惭带乎。吾又安能薄乎著作。彼聱叟不羞聱于邻里。吾又安能惭漫浪于人间。取而醉人议、当以漫叟为称。直荒浪其情性、诞漫其所为、使人知无所存有、无所将待。乃为语曰、能带者、全独而保生。能学聱者、保宗而全家。聱也如此。漫乎非邪。”

  元结的意思是说:“河南,是元氏家乡。结,是元子的大名,次山,是元结的表字。元家世代业绩载于国史,元氏世系见于家谱。我少年时候住在商余山,著有《元子》十篇,所以号称元子。天下战乱,逃难进了猗玗洞,才叫猗玗子。后来家住襄水之滨,于是就自称浪士。后来做了官,人们以为浪子是随随便便当上官的吧,便叫我漫郎。后来客居樊上,漫郎就叫开了。樊地左右都是打鱼的,老老少少互相开玩笑,改叫我聱叟。他们笑我聱,是因为我对别人从来不随声附和,不屈从压力,带着渔具听任渔船漂流,独自乖忤地驱车飞驰。一些酒徒见我这样,便说:‘您随随便便,也如同你的乖忤一样吗?你官居著作郎就不带钓竿吗?在民间逍遥,不是性格古怪吗?您不受拘束的时间太久了,可以叫漫叟了。’事情正是这样,我不附和于时俗,不屈从于当世,谁是聱者,我将跟随他!聱叟带鱼竿而不惭愧,我又怎会轻视著作郎呢?聱叟不以乖忤邻里为羞,我又怎能因漫浪人间而惭愧呢?因而便采纳那些人的酒后之言,用漫叟做我的称号。而且特意性情荒唐浪荡,行为放诞不羁,随随便便,让人们都知道我一无所有,也无所期待。于是对他们说:‘带上钓竿可以独善其身保全性命,性情乖忤可以保全宗庙家门。这样的乖忤,真是随随便便吗!’”

  这篇《自释》,将他有过的号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地诠释了一遍。

  元结年少时,放荡不羁,十七岁才改变志向求学,拜堂兄元德秀为师。公元753年考进士第,礼部侍郎阳浚看了他写的文章后,说:“评为一等也玷辱你了呀,考官靠取你表功!”元结果然考中上等,又考中制科。不料发生安史之乱,元结未能顺利出仕。

  直到肃宗即位,召见国子司业苏源明垂问天下的贤士人才,苏源明推荐了元结。

  当时叛贼史思明正攻打河阳,皇帝欲去亲征。出发前,皇帝将元结召来京师,问他有何奏议,元结因第一次朝见皇帝,颇为拘谨,心有顾忌,又怕几句话说不清楚,便呈上了《时议》三篇。在文中借往说今,审时度势,分析以弱制强,以危取安的原因,提醒皇上未安不能忘危,更不能让官员处于安乐而不知外患,以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元结看来,他文中所述也许被忽视,但至少可以起到劝勉的作用。元结还认为,重用普天下的贤士,排除小人,然后推行仁信威令,谨慎行事,不受迷惑,这才是帝王正道,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皇帝在看了他的《时议》三篇后,极为高兴,说:“卿能解除我的忧虑。”元结趁皇上高兴,及时补充道:“贼兵精锐不可直接同他争战,应该用计谋打败他。”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便提升他为金吾兵曹参军兼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同时调发宛城、叶县的军队挫败贼兵的南锋。元结到任后,在唐、邓、汝、蔡等地招募了许多义士,降伏了强贼五千人,并将丢弃在战场上的尸体埋葬在汝南,称作“哀丘”。随后,元结又到山南东道来调府参理军务。当时有将士父母住在军营,来调问元结这事怎么办。元结对来调说:“孝顺而仁德的人,才可以同他们谈忠;讲信用而又勇敢的人,可以保全节义。怎能要求他们忠信义勇而不勉励他们孝敬父母呢?将士们的随军父母,应该供给衣食,那么节义就能保全了。”来调觉得有道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调阵亡,元结便代理山南东道府军务。直到代宗即位,元结请求恩准,辞官回樊上侍奉双亲。

  几年后,元结被召回,出任道州刺史。元结上任时,有“好心”人来指点飞黄腾达之术,谓之“争、佞、曲、圆、奸、媚”六字。意思是遇利则争、遇事则佞、曲意顺上、圆滑虚伪、奸诈阴狠、阿媚逢迎,如此,便可青云直上,不然,永无出头之日。元结听完,哂然一笑:“不能此为,乃吾之心。反君之言,作我自箴。与时仁让,人不汝上;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他反其言而列出了六箴:“仁、清、忠、直、方、正”,作为自己的为官准则。

  当时,西原蛮掠走道州居民数万人,剩下的才四千户。各地使臣发来调取征发文书二百件,元结认为道州百姓贫困太甚,不忍心再去加重赋税,便写下《舂陵行》,向朝廷禀奏:“臣所辖的道州为贼人攻破焚烧,粮食储备、房屋住宅、男女百姓、牛马牲畜几乎光了。如今的百姓还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老人童稚动乱离散,生活从未安定。岭南的许多州县寇盗不绝,四十多个屯落必须守护,一旦时局不平静,湖南就会大乱。因此,请准予免去百姓所负担的租税以及租庸使向百姓议价购买的杂物十三万缗。”皇帝准奏。

  翌年,租庸使又来索取上供十万缗,元结又奏:“每年除正租庸外,其他索取都应根据年成好坏来增减。”皇帝下诏许可。与此同时,元结为老百姓盖房子分田地,免除徭役,致使流亡在外者一万多人重返故里。他晋升容管经略使后,亲自晓谕蛮人首领,并写下《贼退示官吏》,安抚平定了八州。

  可以说,他写下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反映了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对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也正是这两首尽写农民生活疾苦的诗,深得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赞许。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中写道:“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祯。”“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二字偕华星。”诗中,他对元结的忧国忧民情怀给予高度评价,盼望皇帝“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希求皇帝提拔元结干大事业,重写国家的历史。

  清直刚正的元结,可谓力能扶世,政能济民,深受八州百姓爱戴。元结的母亲去世时,当地百姓聚集,来到节度府请他留任,皇上于是加封他为左金吾卫将军。百姓乐于他的教化,倾心刻石歌颂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