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考生”享受国家资助
□王东峰
如果你是一名高中生,你愿意在古代哪个朝代参加高考?我的选择是——宋朝。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科举考试有很多优越之处,如录取名额激增;采取了比较合理与公允的糊名制度;进士及第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就直接授官,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所有及第的人都是皇帝的门生,地位尊贵等等。除此之外,宋代的“高考生”还可以获得国家资助。
古代交通工具十分落后,而高考的考点只设在京城,一些极为偏远地区的考生,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的交通及食宿费用根本负担不起,因此,一些举子虽然才高学富,也只能无奈放弃考试。针对这种情况,北宋政府出台了一项助考措施。南宋王栐的《燕翼诒谋录》卷一记载:“远方寒士预乡荐,欲试礼部,假丐不可得,则宁寄举不试,良为可念。谨按开宝二年十月丁亥,诏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举人并给来往公券,令枢密院定例施行。盖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给于公家。”也就是说,四川、湖北一带距离京城开封遥远的考生,自启程赴考至考试结束返回家乡,在路上发生的所有交通、食宿费用均由公家负担。这资助太给力了,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对考生来说,都是好事:考中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考试失败,就当是拿着公家的钱游山玩水免费旅游了,也挺好。
现代考生如果高考成功,要举办谢师宴、大宴亲朋好友等庆祝活动,花费不菲。北宋也是这样,如果考中进士,就要根据“高考”名次来出相应的份子钱刊印“金榜题名录”,名列前茅的,出的钱多;名次靠后的,出的钱少。还要AA制游玩宴集,以示庆祝。对于富家子弟来说,这笔花销不在话下,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就困难了。北宋政府为此出台了资助“高考庆祝费”的措施。《燕翼诒谋录》卷五载:“国初,进士期集,以甲次高下率钱刊小录、事游燕,或富而名次卑,所出无几,或贫而名次高,至于假丐。熙宁六年三月庚申,诏赐进士及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为期集费。一时歆艳,以为盛事。次举熙宁九年三月戊寅,练亨甫奏罢期集钱,止赐钱造小录,及第五百千,诸科二百千,而游燕之费复率钱为之。至元祐三年三月甲戌,诏复增进士钱百万、酒五百壶为期集费。相仍至今,定为千七百缗。”
宋代一千文钱称“缗”。苏轼贬官黄州时,一家数十口一月的生活开支只需4500钱还能略有节余,可见,北宋的“钱”比现在的人民币还值钱。而国家资助给进士的这些钱,足够他们庆祝时的一切花销了。
南宋时,大概是小朝廷的日子有些紧巴吧,国家资助给考生赴京赶考的交通及食宿费用取消了,但进士庆祝活动的费用照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