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86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26

郎德上寨,芦笙美酒醉游人

 

□张希才

 

  “经过层层叠叠的石板路慢慢走进郎德苗寨的时候,苗寨的人们已经扛着方桌,拎着酒壶,摆好了十二道拦路酒迎接游客的人群。姑娘们身着苗族盛装端起牛角,盛满米酒拦路,老人小孩们穿着苗族服装在田边路旁,吹奏起芦笙迎接游客进寨。他们用辛劳耕种的粟米和清澈的溪水酿造醇厚的米酒迎接每一位游客,喝了12道拦门酒才能进入寨中芦笙场。苗家人热情好客,实乃芦笙美酒醉苗乡啊!”一位上海游客殷先生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道。

  郎德上寨位于雷山县城北部,距县城17公里、州府凯里市27公里,坐落望丰河畔,郎德至望丰公路穿寨脚而过。该寨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现有147户700多人。居民多为陈、吴两姓。 这里四面群山环绕,民居依山而筑,全是清一色的吊脚木楼,家家置盖青瓦。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各户置纳明窗,宽敞明亮,各家置二至三层楼房,上层楼装粮食,中层人住,下层养牲畜。在中层地楼的中堂外边都安装休闲长型“美人靠”坐凳。“美人靠”坐凳是姑娘们刺绣和来客休息的地方,装上围栏竖条,以稍向外凸出的靠背栏杆,即富有艺术性既清爽又干净卫生,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赛里的五条花街路通向寨中,东、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顶护寨门楼,简称“寨门”;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和大道小巷安装了“夜明珠”,使全村夜景尤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寨内的各处。

  郎德上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流入下游邻寨郎德下寨汇合美丽的丹江河口而后汇入巴拉河,再后汇入清水江。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桥廊盖上了小青瓦,遮阴挡阳,桥中两边还安装了“美人靠”,供游客来往歇息。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村寨对面建有一座观景台,方便游客观赏寨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集名村、名山、名水于一体的郎德苗寨,作为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整个村寨就是她的展厅,因此亦被称为露天博物馆。她的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婚嫁、丧葬、礼仪、宗教、信仰与禁忌、文化与艺术等形成了一件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展品。自1985年郎德上寨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以独树一帜的苗寨建筑、民俗民风和保存完好的民族历史文化,而成为外界了解苗族特色风情的窗口之一。因而声名远扬,享誉中外。1993年郎德上寨被载入《中国百座博物馆志》一书,国务院并将郎德上寨命名为“民居古建筑群”立碑加以保护。1995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苗族歌舞之乡”;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列;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跻身于“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成为“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2012年被入选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等多个响亮的桂冠,成了苗岭山区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目前,该村寨博物馆主体分为“一馆两点”,即:苗族文化展示主体博物馆、刺绣纺织参观点和杨大六故居参观点。该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更加有效地推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通过保护民族村寨、开展文化旅游,打开山门迎远客,该苗寨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景点。35年来,已接待国内和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中外游客170多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达5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