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86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2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贵州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哲学基础之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显著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凸显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这一论断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发展依靠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特点。

 

  二、坚守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科学理论既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又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没有变。在对我国主要矛盾、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分析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精准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提供科学认识前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分析新情况、新挑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适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工作的部署和节奏,统筹安排,灵活应对,科学把握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内在规律,指导全国干部群众在两个重大战役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强大理论力量。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把握时代主题,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鲜明的实践精神。针对一段时间党的领导弱化和党内腐败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任务;针对旧的管理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部署、新要求。针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新冲击,提出“六稳”“六保”的工作新思路,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中国大地,直面现实问题。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实践难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前进难关。

 

  四、贯穿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伟大变革,也给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系统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从系统整体的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规律。在发展布局上,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统筹部署,相互促进,是系统辩证法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生动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战略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扭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实施战略突破。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既坚持整体协调又注重战略重点,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在系统中把握战略,在两点之中突出重点在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协调互动的同时,又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置于核心地位,抓住战略重心,发挥关键作用,体现鲜明的战略思维特点。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的新情况,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既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强调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积极推动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既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又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既清醒认识到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又看到我们的若干有利条件,锐意变革,补齐短板,化危为机。

  丰富和发展了动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坚持动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分析和观察问题时,不仅要研究当前的现实状况,还考察历史源头,把握未来趋势。既立足我国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又充分尊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把握未来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蓬勃发展时代精神相融合,并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方向阔步前进,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凸显鲜明的动态思维特点,彰显了深邃的哲学智慧,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执笔:漆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