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之与甲秀楼
□高 勇
江东之(?-1599),字长信,安徽歙县人,生年不详。明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为人刚毅正直,办事公正不阿。因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一事,受到万历皇帝赏识。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贵州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三年任职期间,购置官田,积累资金帮困济贫,最为贵州人乐道的是开建甲秀楼。
甲秀楼开建于万历二十六年,“甲秀”两字有“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第二年,因黔军在播州之役中战败,江东之被贬为庶民遣返回乡。返乡途中患风痹,回到歙县老家后便过世。播州之乱及其余乱平息后,新任贵州巡抚郭子章重启甲秀楼工程,并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完工。从建成之日起至今,甲秀楼都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象征。
破获边关腐败大案
明朝共历经276年,16个皇帝中除朱元璋、朱棣这样的强势领导,还有个皇帝也常被后人提及。这位皇帝没有多大的政绩,却创造一项纪录——28年没上朝,这人便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为这事万历皇帝广受诟病,《明史》直接定罪,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史·卷二十一 本纪第二十一 神宗二》)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他不上朝,并非懒政,只是和诸位大臣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不想在朝堂上无谓争吵。此外,不上朝并不能说明不办事,下面这桩大案也是在万历皇帝的关注下大白于天下。
明朝初期,蒙古高原按区域分为东蒙古和西蒙古,明朝廷称西蒙古为“瓦剌”,称东蒙古为“鞑靼”。瓦剌主要由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族组成,鞑靼的部族更多,有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等部族。为了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朝廷就在各险要关口驻扎重兵把守,其中就有黑峪关。黑峪关在今北京密云和河北滦平、兴隆、承德四县交界处,群山之中的垭口,是从北进京的通道之一。
一个名叫小阿卜户的鞑靼头领在自己的领地上溜达烦了,就想来点刺激,挑战不可能。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阿卜户带着百十名草原健儿,借着月光溜进了黑峪关。这次溜达非常成功,看到值钱的就抢,见人就砍。砍死砍伤数百人之后,一阵欢呼弃关而去。而黑峪关守军或在睡觉或在赌博,没有任何动作。
正在赌桌上的守关副将陈文治听到这一消息时吓傻了,不知如何是好,思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把情况向蓟辽总督周咏作了汇报。听完汇报,周咏也吓得不轻。重兵驻防的边关竟被一支小小的外族部队偷袭,还死伤这么多人,如实上报等待他俩的肯定是牢狱之灾。这事肯定捂不住,但可以换个说法,两人一合计就有了应对之策。惧失守当坐法,因瘗灭(埋没)诸尸,诈以功上。([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明右佥都御史江公传》)我翻译一下并作适度发挥,让大家更清楚他俩都干了啥。具体做法就是掩埋尸体,并上报朝廷,鞑靼兵突然闯关,黑峪关守军奋勇杀敌,歼敌无数,大获全胜!
这招果然奏效,周咏和陈文治受到朝廷嘉奖。一件军中腐败案就这样悄然形成。只是他俩没想到,兵祸后黑峪关有个百姓逃到京城投奔亲戚,而且这位亲戚不一般,是巡按御史。
在继续说事之前,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关键词——御史。本文中出现了两种御史,先说说巡按御史。朱元璋开国后,为监督地方官员设立了巡按御史。巡按御史的职责是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弹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即巡按御史代表天子视察各地,专管考核吏治,审理大案,裁断小案。虽是七品小官,府州县等地方长官都在其监察之列,可见职权非常重大。另一类御史叫都御史,有固定的工作地——都察院。都察院类似于现在的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四人(正四品)。都御史就是纪检监察干部,职责就是“三凡必弹劾”,即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结党营私)、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鄙陋猥琐)贪冒(贪图财利)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跑官要官者),劾。(《明史·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职官二》)
这位北京城里的巡按御史叫李植,和江东之是同事,两人都以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而留存于《明史》。李植,江东之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昂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群枉,迹不违乎正。(《明史·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听到黑峪关的亲戚逃难进京,李植很惊讶,没听说那里有天灾人祸,你逃哪门子难啊?这个亲戚就把鞑靼人闯关的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这一听,李植更是一头雾水,那儿的守军不是才和鞑靼人干了一架,还受嘉奖吗?怎么和你说的完全不一样?细问之后,李植才发现周咏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掩盖败仗、谎报战功、蒙骗朝廷!当晚,就伏案疾书写下奏章,第二天一早上报朝廷。
接到奏章后,万历皇帝召集群臣开会。和以往一样,群臣个个义愤填膺,唾沫横飞。一定要查清真相,从严惩治相关人员,以儆效尤!万历一边听一边琢磨派谁去查。止住情绪膨胀的大臣,人选已经敲定,就是右佥都御史江东之。上素知(江)公忠直。([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明右佥都御史江公传》)担负着皇帝的重托,准备妥当后江东之奔向黑峪关。他并不知道,早些时候一匹快马已向黑峪关疾驰而去,带去了朝廷派人严查的消息。
到了黑峪关,江东之一边看一边听。李植的奏章没毛病,鞑靼人确实来过,很多百姓被杀,房子被毁,财物被抢。但是周咏和陈文治都说这是胡说八道,诋毁有功之臣。有毁房抢劫之事,但不是鞑靼人所为。至于大人您听到的百姓被杀,那尸体在哪?很明显,黑峪关守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江东之找不到任何真凭实据,双方就这样僵持着。陈文治信心满满,照这样耗下去,等待江大人的只能是无功而返。
不管阴谋多缜密,必定存在缝隙,找到缝隙就能打开缺口。江御史相信一定能找到这个缺口。一天,他散步来到一块菜地边,无意中发现菜地里的蔬菜饱满青葱,但地面却是才翻过的。这显然不合常理,职业嗅觉让他意识到地底肯定有玄机。立刻叫人翻土,深入得九尸,尸皆中创。九具尸体都是受重创而死,这是遭受兵祸的最好证据。刨出尸首的那一刻,边上的陈文治瘫坐在地上,诸将胆落,皆叩头输服。很快,其余尸体被一一找到,一个震惊全国的军中大案水落石出。副将陈文治等坐死,督抚以下降罚有差。([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明右佥都御史江公传》)
造福百姓却遗恨黔中
万历二十四年(1596),江东之以右佥都御史之衔出任贵州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或许是早就厌倦了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和权势角逐中的相互倾轧,受到这方未开化的水土和人的感染,正直的江东之心无旁骛埋头做实事,其中一项惠民政策即便放在当下也堪称大手笔。平价买田以济贫困,皆有主名。(《贵州通志·宦迹志 江东之》)细细说来就是购置官田,把田租给老百姓耕种,再用租金搞一个“扶贫基金”,不同的官田所收租金有不同的资助方向。惠民药局田的租金用于无钱求医的患者看病、买药,不至于去求神拜佛跳大神;右文田租金用于资助读书的寒门子弟,不能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备赈公田租金则由政府管理,用于储存粮食,以备荒年救急之需;泽幽田租金的用途就是埋葬荒郊野外无人认领的尸骨。此外,还有恤隐田、递马田、恤军田……
当时贵阳城南有一处风景极佳之地,林草河流,绿色盈盈。南明河南岸的葱郁树林中还建有南庵(今翠微阁),周边是芳杜洲。对岸的寺庙里,每天的暮鼓晨钟准时鸣响。波光粼粼的南明河、草长莺飞的芳杜洲、香火袅袅的庵庙古刹、四周散落的茅草屋顶上冒出的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幅意境幽邃的乡间山水画,这一带被人称为“小西湖”。
感慨如此美景,江东之有了在河上垒石筑堤的想法。跨河而建的河堤给人单调的感觉,要想增加美感,还得另想办法。毗邻南庵的河中心正好有一处平坦宽阔的岩石,岩石一头昂首挺起,另一头则缓入水中,犹如趴在水面昂首向天的巨龟,当地人也称为“鳌矶石”。看到鳌矶石,江东之创意迸发,何不在鳌矶石上再修建一座楼阁,与两边的河堤一起构成楼桥美景。美景还需雅号配,水中楼阁就取名甲秀楼,寓意科甲挺秀。
甲秀楼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开建。遗憾的是,第二年江东之因播州之役中黔军战败,被贬为庶民遣返回乡。还没回到歙县老家,在安庆患风痹,抵家而卒。新任贵州巡抚郭子章到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带兵参加播州之役。等到播州之乱及其余乱平息后,郭子章重启甲秀楼工程,并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完工。历史上,甲秀楼几度焚毁,多次修葺。其中,天启二年(1622)在奢安之乱中遭到破坏,一直未得到修复。直到崇祯二年(1629)八月,奢崇明、安邦彦战败而亡,叛乱平息后,贵州巡抚朱燮元重建,并更名为来凤阁。康熙二十八年(1689),贵州巡抚田雯恢复甲秀楼旧称。
自建成的那天起,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题咏甚多。明清两朝有两位云贵总督、九位贵州巡抚为此楼题写过诗词或楹联。最早题咏此楼的还是江东之,诗云:
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远洲。
秀出之狮连凤翼,雄驱双骏踞鳌头。
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历任贵州巡抚中,江东之任职时间仅三年,做的大事好事不算多,有史记载的就是购置官田和开建甲秀楼,却获得了“抚者必以东之为首”的赞誉。四百多年来,甲秀楼经历风霜雪雨,目睹世事变迁,饱尝苦楚磨难,却依然犹如一位绝代佳人,古雅秀挺,风姿卓越。不管是昨天、今天,亦或是明天,作为贵阳地标性建筑,甲秀楼当之无愧、无可替代。
今日甲秀楼 王 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