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285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2-03

  编者按: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贵州省政协联合主办的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贵阳举行,主题是“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论坛上开展了特邀发言、大会发言、互动交流、专题报告,围绕发展富民产业交流实践经验、进行建言资政。

  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王应政,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省委主委李瑶分别作了发言,向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介绍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深入推进产业革命、发展富民产业等的“贵州奇迹”和“贵州战法”……

 

李瑶: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贵州省委将《统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进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确定为民建省委2020年重大调研课题。民建省委先后赴毕节市黔西县丘林村、遵义市团结村、安顺市双堡镇大坝村以及河北省丰宁县等贫困县乡村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并深入田间地头,听取县乡干部、村支两委、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带着问题与市州及省直有关部门交流座谈,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研讨会,力求找准扶贫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不断思考、论证、探索,提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个转变、务实举措及相关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的基础及“贵州战法”

  今年11月,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在此过程中,贵州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1月23日,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的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创造性地探索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贵州战法”——

  一是精兵强将尽锐出战,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力总攻深度贫困堡垒。选派近5万名干部到基层,把最能打硬仗的精锐力量派到一线,省领导挂帮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持续稳定脱贫构建牢固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省领导亲自挂帅,农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

  三是实施全国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存条件。192万贫困群众迎来崭新人生,贵州城乡格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四是完善以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奠定农村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坚实的发展基础。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

  五是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切实做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在西部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实现“三重医疗保障”;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已在农村基础设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需协调解决好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要素保障不足;产业发展仍需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及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机结合、转型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产业为抓手实现乡村振兴思路的五个转变

  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从政策设计、战略路径、发展模式、产业规划、人力资本五个方面实现思路转变。

  一是政策设计从阶段性、针对性、特惠性向持续性、普惠性、整体性转变。建议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分类确定需要调整、接续、完善、强化的乡村振兴政策组合,体现持续性、普惠性、整体性。

  二是战略路径从单纯追求城镇化率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降低农村居民使用基础设施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要素配置、金融支持、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鼓励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

  三是发展模式从追求规模向质量兴农转变。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绿色、优质、品牌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加大科研创新的转化与应用;鼓励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园,并提供一站式高效综合服务。

  四是产业规划由一村一户“单项扶贫”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转变。业态布局要从单一、分散的产业向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推进农科融合、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直接收入,培育一批农业农头企业,打造乡村产业“升级版”。要跳出一村一乡一县的视野,推动区域整体协调、跨地区联动、区域开放合作一体化发展。

  五是人力资本从主要依靠引进向引进与本土培育结合转变。尽快出台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抓好外来帮扶力量与本地人才队伍的衔接,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让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支两委干部实现“配角依赖”到“主角担当”的转变,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能人辈出”。

  如何助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建议一是要推动农村产业变革,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版”;二是实施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三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放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四是大力推动农村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潘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