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城里的红五路
□文/图 崔笛扬
绥阳县城里有一条街叫红五路,这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在绥阳剿匪而命名的。
红五团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的硝烟中,前身是朱德军官教育团和叶挺独立团,南昌起义打散后,在井冈山整编为红1军团2师5团。1933年八一建军节,红一方面军在荇田召开运动大会,红5团夺得军政文体全优和总成绩第一,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授予“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的称号和旗帜。红五团自建制以来,先后经历过五次反围剿,长征中随师担任全军左路前卫,血战湘江,进占遵义城,保卫延安,平型关大战,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作为刘邓大军杨(勇)苏(振华)纵队第一主力团,参加了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战斗共计3000余次,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
1949年2月,红五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6师第136团。1949年11月21日,解放军解放绥阳后,旋即入川参加“成都大会战”,围歼残留大陆的最后一批蒋军。那时,由于反动派前期布置的“应变计划”,绥阳匪势如炽。号称“中国人民自救军贵州区总司令”的匪首雷三,麾下拥有3个纵队,11个支队,有土匪6000余人,长短枪2000多支,机枪12挺,还有六○炮2门,炮弹200发,步枪子弹10000余发,手榴弹数车。麇集黔北“反共救国”的各路股匪,乘我兵力转移的空当,疯狂反扑,企图重建敌伪政权。1950年1月13日,雷三纠集3000多土匪攻打绥阳县城,失利后,又收拾残兵败将,联络外县股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袭击了绥阳县的郑场、旺草、桑木、金承、富文、黄洋、宽阔和湄潭县的永兴镇等区、乡公所,枪杀我接管区乡伪政权和为前线征粮的工作队员。这帮土匪气焰嚣张,竟然在川黔公路上伏击我兵团首长和省委领导,还公开扬言:要把接管工作队的干部,一个一个全部吃掉。为了安全,工作队员们在农村住宿,一晚上要换几个地方才能度过一夜。严峻形势下,县委把全县干部集中到县城内,有时以武工队的形式,出城打击敌人。绥阳相邻的几个县,匪情也相当严重。正安、道真两县因土匪猖狂,县委和县政府机构一度撤到绥阳境内,按地委安排,其主要负责人兼任绥阳的副职。这帮匪徒洗劫旺草场,到处打家劫舍,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灰都要捞一把”;他们破坏公路桥梁,烧毁粮库粮册,胁迫群众为匪,杀害接近我政府的积极分子,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群众对土匪恨之入骨,迫切要求部队和政府剿灭土匪,根除匪患。
“成都大会战”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136团(以下均称红五团)奉命进驻绥阳剿匪。1950年2月11日,部队抵达县城西街,上万群众敲锣打鼓,杀猪宰羊,箪食壶浆热烈欢迎解放军。为了展示军威,震慑土匪,鼓舞人民,红五团在西门操场将十多门大炮和各类轻重机枪列成长阵,朝岩孔方向连续开火10多分钟。根据上级指示,红五团团长马锐锋、政委李廉泉参加绥阳县委领导班子,重新成立剿匪指挥部,统一指挥剿匪工作。本着军事进剿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在发动群众,摸清匪情的基础上,采取突然袭击,围歼顽匪,铁壁合围等灵活机动的战术,狠狠打击敌人。到1950年12月底,红五团向土匪发起117次征剿,主要的战斗有“机炮连穷追猛打端掉雷三匪窝”“教导员苏尚骥率部奔袭朱包台围歼向树清匪部”“三营铁壁合围剿灭黑金坪土匪” 等,全团共歼灭土匪3725名,俘获2000余名。穷途末路的匪首雷三在化装逃往遵义的途中,被我执勤民兵击毙,结束了他与人民为敌的罪恶人生,剿匪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次剿匪,红五团二连指导员王保臣、战士张超武等14名官兵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他们的鲜血洒在了绥阳的土地上。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炮兵连二排副排长王耀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耀武所在的连队负责遵绥交界的八十栏地段,这里是遵绥公路的咽喉,土匪占山为王,经常拦路抢劫财物,袭击来往于遵绥之间的我军政人员。面对熟悉地形、行动诡秘的土匪,王耀武有勇有谋。一次,他带着七名穿便衣的战士巡逻,发现100多名土匪正在山林里分赃,于是当机立断和七名战士勇猛地冲入匪群,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还抓了11名俘虏,然后安全撤出。在上级组织的策划下,王耀武化装成土匪头目,带领小分队以“入盟”为名,打入周文高匪部,英勇机智地与敌人斗争,未放一枪就擒获8名匪首,粉碎了敌人劫持我军车的阴谋。王耀武还紧紧控制住当地“红帮”帮主李仕林,限令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叫回当土匪的帮会成员,同时,带上战士和农协会的积极分子,去做那些匪属的工作,要他们把自己的亲人找回来,争取政府的宽大处理。结果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就有170多名土匪携带136支枪前来投诚。部队为王耀武记了一等功,1950年7月11日,《人民战士报》第4版,以《有勇有谋的副排长》为题刊登了介绍王耀武英雄事迹的文章。1950年底,王耀武还出席了全国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1年2月,红五团带着绥阳入伍的900多子弟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欢送中,从西门离开绥阳,然后跨过鸭绿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8年4月撤军回国,驻扎沈阳。1985年7月,全军精简整编,136团改编为陆军第16集团军第46师第136团,现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
红五团离开后,人民群众为了铭记红五团为绥阳革命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将西街命名为“红五路”,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地处西街的国营饭店,挂牌“红五饭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街被称为雅泉公社“红五大队”。“红五饭店”和“红五大队”被历史淹没了,“红五路”却被人们长期叫着。大家觉得,一叫“红五路”,就喊回了红色的记忆,就唤起了对红五团的思念,就引发出热爱解放军的深深情怀。2005年,“红五路”被改成了“红旗西路”,这一改,就把见证那段历史的唯一地标改不见了,不禁让人黯然神伤。去年,县民政局宋局长和分管社会事务工作的张建英同志请我为新城区的13条街道拟命名。古人有把废弃的县州郡重新复置的个例,“红五路”蕴含的红色历史和昭示的军民情谊,是其它词汇难以取替的,所以,我把西街延伸出去的一条路,仍命名为“红五路”。
1950年2月,绥阳县广大干部群众慰问驻绥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36团。
1950年底,驻绥剿匪的136团战斗英雄王耀武(左一)、高如义(左三)同县委领导和部队首长的合影。
1951年2月中旬,136团奉命出国抗美援朝,这是部队与地方负责人的临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