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94期 本期284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1-17

蟹 面 糊

 

□许国华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菊黄蟹肥时,家中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一道农家风味的蟹面糊。妻子从菜市场买来几只螃蟹,个头不算大,以母蟹居多,回家先在水桶里养上几小时,好让螃蟹“吐污纳净”。

  妻子用牙刷洗净螃蟹后,对劈成两半,在切开的螃蟹口均匀裹上预先调好的面粉糊。热锅、滑油,把螃蟹裹面粉糊的那面朝下,放入油锅中“滋”一下。热油伴随着姜葱、佐料在锅中翻滚,下了锅的螃蟹变成了诱人的橙红色,一种鲜美的蟹香味四处飘溢,诱惑着全家人的味蕾。

  煎炸螃蟹,一是除去腥味与泥土气,二是封住蟹内的蟹黄、蟹膏,以免鲜味流失。螃蟹煎炸到六、七分熟时,加入清水浸没螃蟹,再放入毛豆子等辅料煮开。此时,将调好的面粉糊,慢慢地倒入锅内,轻轻地均匀搅拌,再用小火慢慢煮,蟹黄 “煮”出来了,鲜味“煮”出了,融入面糊汤汁中,变浓变稠变黄变香。

  起锅了,妻子端上一盆热乎乎的蟹面糊。嘿,大号的陶瓷煲,量大份足,可以狠狠地一饱口福啦!通红的螃蟹、金黄的面糊、碧绿的毛豆、青翠的葱花,香气诱人,色味撩人,让人垂涎三尺。

  忽然想起旧时江南人家招待客人的一句口头禅:“有啥吃啥,无啥吃蟹。”尽管那时物资匮乏,经济拮据,但螃蟹还是“人间鱼蟹不论钱”的寻常之物,远不及现在这般珍贵,家中若是来了客人,没有什么好菜可供招待,就到河塘里捕捉一些螃蟹,做做蟹面糊。

  乡村家常的螃蟹做法,通常是做成蟹面糊的。既可当菜,又能作羹,还能充饥当粮食,一举三得,何乐不为?加之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尤其在那个生活清贫的时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儿时那一碗热乎乎、香扑扑的蟹面糊,把碗底舔得精光锃亮的窘样,至今仍贮存在舌尖味蕾的记忆屏上。

  我们江南一带的方言,习惯将蟹面糊叫做“蟹着腻”或“蟹腻头”。各地发音大同小异,写法却五花八门,有的写成蟹脚泥、蟹甲泥,也有的写成蟹扎腻、蟹扎泥,甚至写成蟹加尼、蟹浆泥。

  都是方言读音惹的祸。细究起来,还是觉得“蟹着腻”的写法更靠谱一些。但凡学过烹饪或有厨艺的人,都知道菜肴烹制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做挂浆、勾芡,也叫做着腻。着腻的意思,就是勾芡的羹一类,譬如豆腐着腻实质上就是荠菜豆腐羹。至于写成“蟹脚泥”之类,或许想当然地以为这道菜中既有蟹脚,也有像泥浆一样的浆糊。

  吃蟹面糊,吃俗称“着腻”或“腻头”的面糊,比吃螃蟹更鲜美。餐桌上,面糊盛了一碗又一碗,而螃蟹却鲜有人问津。螃蟹的营养成分与鲜美味道,都融化进面糊中了,螃蟹反倒成了“鸡肋”。

  现在的螃蟹金贵多了,过去的那句口头禅也应改为“有啥吃蟹”了。如今家中若是来了客人,用螃蟹款待,自然是上宾礼遇。一盆香扑扑的蟹面糊端上桌,蟹肉的鲜美,面糊的鲜香,色泽的鲜亮,口感的鲜爽,怎一个“鲜”字了得。

  也许,对美味的定义,不在乎选用什么样的食材,其终究不过是我们味蕾记忆中的一种情愫。吃着儿时味道的蟹面糊,一种满满的幸福感,随着唇齿间的余香满溢而出,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