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陈 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深刻反映新时代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教材,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著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总方针总依据总要求,对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与生态共生关系的科学论断,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人本化”与“自然化”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类生态道德的提升和进步。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两山论”的提出指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
(三)深刻领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关系的重要论述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深切回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命所在和责任担当。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理念,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四)深刻领会“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系统整体观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五)深刻领会“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制度问题和法治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治建设,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的基石和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六)深刻领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辩证哲学观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彰显了风雨同舟、共建共享的大国担当。我们要在世界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形势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携手同行,加强合作,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系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