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意
□王 珉
行走在秋天,落叶仿佛在秋风吹过时风弹奏起秋天琴弦上第一个音符,犹如宋玉的《九辨》所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世人称他是“悲秋之祖”,从此我国诗文咏秋之作多悲音,悲秋之作对世人影响深远。而此刻,脑海里故乡那热情斑斓的秋日原野,带着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
记得孩提时,我随父亲回老家,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王安石后裔的祖宅。那时正逢秋收,成片成片青黄相映的稻田,已被喜悦的镰刀割碎,化为殷实的谷堆。枯黄的稻茬肃穆般列队,“眼巴巴”地望着一尘不染的天空和低漂的云朵。大地好比锦缎,勤劳快乐的农人用灵巧的双手修饰它,季节变换着颜色,年复一年地呈现出质朴的模样。
关于秋的描绘,印象最深的是元曲:“碧云天,黄花池,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意境凄美绝伦,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秋日梧桐,兼着细雨,一片一片,凋零着季节的惆怅。秋日的色泽是金色的,微熏的秋意中,金色麦芒、金色落叶、金色夕阳……在微云淡抹的秋日,故乡悄悄打开画夹,泼墨出写意的油画。
芦苇,像极了“垂垂老矣”的人,青黄的叶脉,淡紫的芦花卑微着头颅随风摇摆。它们连成一片,像班驳的墙,风过时一起唱起沙沙的歌谣,听得人身心爽朗。小河汩汩地流动在两行芦苇墙的缝中,倒映着蓝天白云,不像春的氤氲,也不像夏的明朗,而似泡久的浓茶。
金黄翩跹的叶零落一地,四野空荡,寂寞之秋,于千个文人,有千番思绪,有悲喜,有寂寞,有萧索。在寂寥的大观园中,林黛玉的爱情,恰似那满树的落叶凋零翩跹。暮秋总是挥之不去莫名的寒气,她的泪水已然流尽,她选择带走回忆遗留牵挂,徒留“花未开全月未圆”的无奈。
秋日里,落叶满阶前,吟诵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醉倒在爱妻的悼亡词中。他便是自称“人间惆怅客”的纳兰容若。古人描绘秋日美景有“雁字排空”“秋水澄清”“夹岸芙蓉”“芦花映月”“清溪落鹜”“白云红树”“篱菊堆金”“梧桐月”等等,在故乡这样的“秋声”随处可寻,但城市的日常却少了这些声和色。
故乡的秋夜极富诗情,月色如水,似动情的乐曲,在田野起伏。露水招呼着月华,顺着目光一路绵延而去。轻薄的雾缓缓游动,辨不得天上人间。伸手不见五指的四野,一层一层地退却,被不远处古民居的身影围拢,化为世外桃源。夜风温柔吻着皮肤,心领神会地契合情思,沉醉不知归路……“陌上花开缓缓归。”因了这句诗,渐寒的秋日也有温暖灿烂。微熏的秋意中,马踏飞花。陌上的花都渐渐开了,不用急着归来,慢慢穿过迤逦的花海缓归。没有一字思念,言语间却充盈着一位国君的关切与疼爱。寥寥数语,竟可以让人如此心旌摇曳,秋日里白寥寥的天光,也耀出美好的光彩。
秋日故土的念想是清馨的,乡野中麦田的秸秆被打谷机碾过而发酵的气息,用尽鼻息嗅探吐纳,秋雨又淋湿红叶,带着秋日的遐想和梦幻,人们吟诗歌唱起故乡的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