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82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0-01

边 疆,家 乡

 

——读《阿勒泰的角落》

 

□子 为

 

  至今,我仍然不记得最初我为何会读《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或许是在西西弗的角落看到了,或者是在新华文轩的畅销书榜看到的,只一眼就读了不少,然后网购回家。说起来,我已经很久没买书了,这种个人喜欢的阅读,在工作、带娃之余,已经很难再抽出时间,走进作者的文字,以及那些涓涓流淌的,“独自站在荒野中,努力而耐心地体会这种种美感”的作者情思了。

  也或者只是应了那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所念念不忘的,就是关于新疆,关于阿勒泰的一切,关于额尔齐斯河,关于游牧生活和天山南北的记忆,关于那些遥远边疆的神秘和平静的想象。所以,《阿勒泰的角落》自然走进了我的视野,以作者关于家乡,关于游牧生活,关于所遇见的牧民,关于她家的杂货铺和裁缝铺,关于她的外婆、母亲和妹妹的记录,悄然走进了我的视野。这种阅读,像是一个好奇者,在晚饭后柔和的夕阳下,静静聆听远方来客关于他们生活的描述,故事真诚,语言优美。

  家乡阿勒泰是真挚的。比如那个忘记了赊八十元账的普通人,一方面是真的忘记了为何赊账,却又认了自己签的字,在穷困不已的生活中一个月一个月地还了;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母亲,那种急人所急却又努力要把这笔账找回来的心情,恰到好处的表述,哑然失笑的同时却一定会对这种平实的人际感到踏实和真挚;比如那只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尤其那场有关理解和沟通的故事,也是我一直想了解的细节,生活在哈萨克牧民边缘的汉族人,他们和牧民们是怎么沟通的?他们学会了哈萨克语了?还是哈萨克牧民懂得汉语了?或者都不懂对方的语言,却又用什么样的沟通取得理解和信任的呢?这个故事又和那个赊账的普通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真是很有意思的场景。当然故事的主角是雪兔,其实也是一个关于理解的故事,雪兔不懂得外婆的恻隐之心和关爱,不懂得作者一家那种巴心巴意的喜爱和把雪兔视为家庭一员的心境;而作者也难以捕捉到雪兔功败垂成前,努力挖洞走向春天后面的动机。就连最后的和解,也都不明所以,不过明明白白的善意和真挚,应该就是沟通的最为有效的底色吧!

  家乡阿勒泰是优美的,也是残酷的。额尔齐斯河流淌在青草群山之间,透骨的凉意,即使在盛夏时节也显示出它的特性,不过那种柔美,作者那种置身于其中,神思奔驰的天马行空,在她的笔尖所刻画出来的,在我看来也正是她所居于其间的优美了;而残酷部分,既有刺骨的寒风从关不紧的门窗横扫破屋的真实,更有作者和她家的学徒深夜返回住处时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打开冻上的门锁,更有灰尘蔽日抑或冬天无法取水的恶劣,这些恶劣,最终都落到了人的头上,所以“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作者笔下,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暗淡。 所以,“经历过喀吾图的岁月的青春总是沉默的、胆怯的、暗自惊奇又暗自喜悦的。”

  家乡阿勒泰是温情的。“晚春时分那个窄憋的裁缝店里,风干羊肉的香气中,金黄灿烂的馍馍片透着温暖的光,听过无数遍的老歌流淌在身边,那是一片安逸舒适的景象。”这个温情的景象,让我觉得,不论是真挚的阿勒泰,还是优美的阿勒泰,甚至是残酷的阿勒泰,都是值得的。或者这种值得,其实源于作者笔下的母亲,和他的外婆的存在,以及那些和她在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又一个真实故事的存在。这幅温情的景象,说起来也正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最美的景象。与此同时,这个景象滋养着的,是作者不安的灵魂。这个灵魂,成就了我所读到的《阿勒泰的角落》,这个不安的灵魂,注定要飞到遥远的地方,飞到这个远在西南的另一个边疆,甚至更远的地方。

  在我看来,阿勒泰无疑是边疆,那种远得不能再远的边疆。但是,我的边疆,或者任何人的边疆,正是他人的家乡,那个真挚的家乡,优美又残酷的家乡,充满温情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