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272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4-03

忽闻春雷始惊蛰

 

□刘明礼

 

  立春虽说是春天的起点,然而它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大。因为这个时节,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并未真正到来,很多地方依然是冰封雪裹、天寒地冻。而惊蛰,这个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则更像是冬和春之间的分水岭。你看,它只是那么微微一动,就把春的大幕一下子给拉开了。

  不得不叹服我们华夏祖先的智慧,用“惊蛰”俩字,把这个农历节气定义的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按照字面的解释:蛰者,藏也、静也。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进入冬眠,“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而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天气回暖,春雷始动,蛰伏于地下的动物们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蛰虫始振”,是为惊蛰。一个“惊”字,把春意的萌动表达得如此传神;一个“惊蛰”,把万物复苏描摹地如此鲜活!

  惊蛰,是惊动。它惊动的,是山川大地,是龟蛇蚁兽,是草木花藤:“陌上杨柳上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一到,这个世界不再沉默。

  惊蛰,更是惊喜。它惊喜的,是义鸟:“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它惊喜的,是人们对春水长天的热望:“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按照一般的气候规律,惊蛰过后,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天气已经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可开始春耕了。故农谚云,“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绵绵春雨的到来,使空气变得清新,也缓解了冬日的旱情,麦苗开始返青生长,春播的作物,也要开始备耕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大江南北,千里沃野,机声隆隆,到处都是不辞辛劳的身影,“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惊蛰,让所有的生命意气风发,怀揣梦想,竞相蓬勃。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让我们也跟虫豸一样从冬藏的日子中醒来,像农民一样撒播希望的种子,书写梦想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