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基建相关政策出台,充电桩行业迎来了更大推力
于德翔上“风口”
□郭佳莹
于德翔觉得自己赌对了。
春节后的一个月,身为特来电董事长的他走访大大小小七八座城市,出差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很多人都想见他。
一个直接诱因是“新基建”概念风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基建成为最大“风口”,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定调大力发展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各地政府都想尽快落地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并向民营企业抛出橄榄枝,特来电成为当红之选。于德翔透露说,目前已有四五十座城市的各级政府向特来电发出共建充电网络的邀约。
特来电成立于2014年9月,属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公司。截至目前,特来电已投建上线运营充电桩15万根,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累计充电量超过40亿度,仅2019年充电量就达21亿度,市场占有率逾40%;特来电APP注册用户已达250万人。
除了政府,资本也在涌入。3月5日,特来电宣布获由国调基金、国新资本、鼎晖投资共同领投的约13.5亿元A轮投资,投后估值约为78亿元。
这与2014年的状态太不一样了。用于德翔的话说,特来电前几年的压力非常大,累计投资约50亿元,前4年亏损超过8亿元,“差点把母公司亏没了”。但较之巨额投入、持续亏损,让他感到压力更大的是“行业拐点不确定”“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作为电动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充电桩并非新生事物,但当时因电动汽车保有量偏低及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市场一直处于“观察期”。直至2018年,各大车企竞相推出纯电动车型,奔驰、大众、宝马等传统巨头开始与特来电合作接触,于德翔才觉得“(这事儿)成了”。
随着新基建相关政策出台,充电桩行业迎来了更大推力。种种迹象表明,行业巨头、资本市场、互联网公司均蠢蠢欲动。这让于德翔有了更多信心,“现在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花自己的钱,现在是整合社会资源一起花钱来做,发展肯定会更快”。
“亏得心惊胆战”
对德翔来说,创立特来电是一场冒险。
2009年10月,他创办的特锐德在成立后的第5年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并幸运地被冠以“300001”这个股票代码。此前,特锐德在箱式变电设备领域攻关多年,赢得了铁路、煤炭、电网等大客户。2013年,特锐德完成营业收入13.53亿元、同比增长103.82%,实现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47.27%。
“我并不安心。”于德翔说,“特锐德的战略是纵向发展,不是多元化。虽然我们的变电站在高铁、电力、新能源领域的占比已经很高,但产品制造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我一直在想,创业板第一股未来怎么发展?”
他希望找到一个增量市场,把目光聚焦于电动汽车,“这是从头开始的新机会”。2014年7月,于德翔开启二次创业,宣布成立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进军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彼时,在充电设施领域跑马圈地的多是国家电网、中石化等巨头,民企参与者甚少。
对当时的投资人来说,充电桩亦非优先选择的标的。还有不少观点认为,氢燃料汽车才是未来发展方向。不少朋友都劝于德翔,电动汽车不是未来大趋势,“你的投资估计要瞎了”。
他坦陈,那个阶段“确实挺痛苦的”。布局充电桩本身就是重资金投入的生意,投入与收益并不对等;尤其是特来电成立的前4年,“对我们来说就是亏亏亏,亏得让人心惊胆战”。
政策初期的不确定性也是挑战。2015年12月31日,科技部等部门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意味着特来电之前所布的充电桩接口不能再用,需根据“新国标”进行调整,花费数千万元。
那段时期,不仅是特来电、整个特锐德的资金流都很紧张。尤其是2018年,去杠杆进程也对企业产生了影响。2019年,特锐德与特来电股权质押到期较多,好在政府及时出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度过了资金难关。即便如此,现在回想起来,于德翔仍觉得这场冒险太大了,“如果当时金融杠杆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一星期内公司就会面临巨大危机,一家经营十几年的企业很可能瞬间就没了”。
他认为,归根结底还需企业自身降本增效、想办法赚钱,“就是把大家往死了逼的那种减亏减成本的运营,这几年一直在压榨自己”。目前,特来电员工总数约为2400人,特锐德、特来电采取联合研发形式,相关研发人员有1100多人。
2018年,于德翔发表了《给特锐德股东的一封信》,呼吁特锐德股东参与到特来电充电网生态建设中来,“有小钱出小钱、有大钱出大钱,有小资源出小资源、有大资源出大资源”。他的计划是规划更多充电站,寻找有资源、资金的战略合伙人共建共享,由合伙人持有资产,特来电负责建设、运维、运营及平台服务,“对很多传统产业的企业家来说,他们有资金、资源,希望做一点投资。一个充电站相当于自己建了一个加油站,收益比较稳定,他们愿意投到里面来”。
这一调整很快取得进展。根据特锐德2018年度报告,公司签约落地项目已近120个。特来电的财务状况亦逐渐向好,充电板块(特来电)全年实现盈亏平衡;从营收看,充电(特来电)运营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153%,充电设备销售及共建业务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106%。
一个加油站的生意?
第一次去特来电尽调时,等待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执行董事朱卫星的不是PPT,而是一个投资数千万元建的展厅,直观呈现特来电的历史、现在、未来及产品体系等。这让他觉得很加分,遂下定决心推着项目往前走。
但在内部汇报时,他听到了不太理解的声音:这是不是一个加油站的生意?“肯定不是。”朱卫星说,“加油站只是一个机械部件,而电承载信息,除了电流还有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三流合一。”他还把投委会委员拉到那个展厅,看完之后回去再讨论项目可行性时,他发现“风向变了”。
不过,从2019年3月开始接触到今年春节前交易完成,双方还是接触了近一年时间。用于德翔的话说,鼎晖把公司“研究得非常透”。
尽调期间,朱卫星走访了许多城市经理层级的员工。他发现,特来电在各地做了针对性“放权”:一些重大商业核心的商业条款形式,由总部统一掌握;部分软性条件,则掌握在城市经理手里。“核心还是在于肯放权。”朱卫星说,“毕竟当地公交公司大多是政府所有,与这些客户谈判时,除了常规合作条件,还要有一些灵活的条件来满足对方要求。否则,如果多个城市经理每次都向总部层层汇报,根本处理不过来。”
但另一方面,他不否认一度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有顾虑。“新能源领域的风能、太阳能,也是从补贴开始把市场需求拉起来,希望以这种方式培育一个产业。但这种产业大起大落非常厉害,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否会重复以前的弯路?”
于德翔提出的一个观点打动了他:“他说用‘出行革命带动能源革命’。电动汽车发展起来,才能反向推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电能消耗,才会把现在的一些乱象解决掉。”
6年前,于德翔曾以做中国“最大”的充电网络为目标。而今年开年,他对公司战略做了一次重新调整:做中国最强的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公司。
早些年,特来电布桩的经验比较缺乏,桩的利用率参差不齐。2017年,特来电开始对充电人群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日均行驶里程、充电频度诉求等用户数据,做了一个模拟全国的热力图。2018年,特来电开始有针对性地布桩,新布桩的利用率明显是往上走。
在目标调整的同时,准备好“弹药”也至关重要。于德翔把融资完成的节点卡在春节前。“他们很紧迫。”朱卫星回忆称,“这是对的,融资正好在疫情发生之前完成。”在他看来,公司面临快速扩张,资金到位快,就能更快拿到“子弹”。
经过几年沉淀与发展,目前运营商已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趋势,竞争在前几名玩家之间展开。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排在前三的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累计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15.2万个、13万个、8.7万个,3家的市场占有率合计高达7成。
在尽调时,朱卫星看到市面上大多充电桩产品的形态都是“一对一关系”,即一个充电模块服务一个桩,一个桩服务一个车;特来电则是群管群控,把所有充电模块集中在一个箱子,再从箱子里生出多根插头,“它的好处是可以柔性充电。车少的时候,两个充电模块给一个插头供电,这样充电速度就快”。
但特来电面临的挑战在于,母公司更多具备的是硬件公司基因,自己更多则需互联网思维及运营能力。为延揽人才、增强团队稳定性,于德翔称目前已做3个层面的股权激励,包括上市公司、特来电及各个子公司;从2016年到2018年,就做了7个亿的股权激励。
特来电总裁郭永光于公司成立当年加入。此前,他先后在浪潮、微软、甲骨文等公司任职,拥有17年IT企业从业经验。在朱卫星看来,郭永光和于德翔很互补,“老于是高屋建瓴往前冲,郭永光则负责后方的管理、运营”。
此外,于德翔虽是传统电力行业出身,但提及“生态”时的激情并不比互联网人士逊色。有外界评价他“说生态太多”,他的回应是“我们不做生态,就做一个充电桩公司活不了太久,或者形不成大的产业。”朱卫星则在他身上看到非常强的“冲第一”的干劲——特锐德是创业板第一股,特来电也要做充电运营领域的第一。
朱卫星认为,这个行业是赢家通吃的概念,且资金、资源门槛较高,“已经跑到前面的,大概率可以一直领先下去”。但另一方面,利好政策的出台,也可能加剧行业里对资源、用户的争夺。
于德翔认为,更多的挑战来自内部、不是外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定要想明白未来5、10年真正对的东西是什么”。身兼特锐德、特来电董事长,他表示特锐德的体系已较为顺畅,自己目前70%的时间用于特来电,“现在特来电是一个全新行业,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新市场,需要董事长冲到一线,跟大家一起去干、一起去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