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99台,新加坡达到831台,全球最高;其次是韩国774台;德国是338台、日本是327台、美国是217台,而中国是140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有着巨大增长空间。
需求激增 技术成熟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将迎发展“井喷”期
□肖美兰
防控疫情至今,在医疗手术、诊治、体温检测、配送、消毒杀菌等众多场景中,时常看到机器人有效的代替相关人员进行作业,减少诸多风险。而如今,面对企业复工复产的迫切需求,如何将生产效率提高上来,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无疑将提上日程,工业机器人、高度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被加速激发。
借“疫”提速
受疫情限制,在使用工人最多和采用传统生产、管理手段比较多的企业中,生产经营受到极大影响,企业生产力大大下降,更有甚者因此面临破产倒闭。面对困境,让人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更灵活、生产制造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是不是当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或市场情况时,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抵抗、去应对呢?
日前,我国首部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线上发布,其主编石胜君表示,疫情过后,更多行业将加速推进“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而在人民网“金台圆桌”人民战疫·企业对策共商会上,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也表示,疫情结束后,将会有越来越多企业采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生产方法。
疫情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思考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加大力度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和技术已是刻不容缓。
发展现状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显示,随着应用行业不断扩大,我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现已涉及国民经济47个行业大类和126个行业种类,“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汽车行业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行业”。
而在我国上市企业中就有不少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持续精耕细作的公司,以广州“复工第一股”的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面向机器人技术应用与工艺开发,到机器人及智能化系统的研制;从生产服务到售后服务,其致力为客户提供智能化、柔性化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其技术、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汽车零部件、3C、机械、船舶、电梯等制造行业领域。
而从应用行业来说,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汽车产业,其冲压、焊接、喷涂和整装生产流程的应用,不仅要求严、工艺杂,而且规模大、门槛也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能与国际系统集成商在市场份额上进行争夺的国内公司已经开始崛起,以瑞松科技为代表的国内系统集成商,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和项目规模。
前景广阔
“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是衡量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99台,新加坡达到831台,全球最高;其次是韩国774台;德国是338台、日本是327台、美国是217台,而中国是140台。尽管中国机器人密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与其它发达国家仍相较甚远,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有着巨大增长空间。据预测,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将达到93.5亿美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结构持续调整,逐渐走向成熟,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在3C电子制造、汽车制造、金属加工三大领域均有所提升。在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行业——汽车行业,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数据值得关注:2019年全球20个主要国家的每1000人汽车拥有量中,美国排名第一位,千人汽车拥有量达837辆;欧盟国家和日本在500至600辆;而中国每1000人拥车量仅为173辆。由此看来,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成倍增长的空间是存在的。
对此,《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更是进一步印证:对新车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的投资推动了汽车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使用新材料、开发节能驱动系统以及所有主要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都推动了对机器人的投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把汽车这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为一个以机械为载体的电气产品、电子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成由软件定义的机械电子产品。而汽车产业的新未来,无疑将催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此外,疫情之后,机器人在配送物流、餐饮零售、安防巡逻、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呈现增长。而这些领域的应用需求将拉动工业机器人细分领域发展,工业机器人将迎市场应用的新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