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5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1-27

  11月8日,由贵州师范大学和省科协联手打造的我国首部“天眼”题材大型舞台剧——《天眼之魂》正式公演。该剧以“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为“天眼”工程呕心沥血的事迹为主线,颂扬他淡泊名利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讴歌他鞠躬尽瘁逐梦航天的新时代科学精神。

 

《天眼之魂》:致敬时代楷模南仁东

 

□本报记者 曾 丹

 

创话剧再现“天眼”故事

  11月8日晚19时,我国首部“天眼”题材大型原创话剧——《天眼之魂》的公演大幕在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的礼堂徐徐开启。

  舞台上,光影交错,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舞台下,上千观众,屏气静息,全神贯注。

  幕景闪换,贵州的崎岖山路和南仁东率领的科研团队交替上演,峻险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考察队伍的坚定步伐扣人心扉。

  剧目推进,舞台上的南仁东率领科研团队冲在第一线,勘察选址,游说乡民,扎身工地,攻坚克难。科研团队舍家崇业,远赴贵州崇山峻岭间从事“天眼”建设的一幕幕在观众眼前闪过,大家的情绪极大地被剧情调动,都沉浸在“天眼”工程的浩大和艰辛历程中。

  剧情将“天眼”这一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逼真的进行了展现。作为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天眼”屹立在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将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天眼”工程的自豪和崇敬之中时,舞台氛围骤然突变,剧情的最后一幕,舞台一分为二,一边是FAST工程现场,建设团正在为攻克最后的技术难题热烈讨论;一边是昏暗的医院病房,南东已经卧床难起。

  舞台剧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南仁东22年投身“天眼”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从推动中国参与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到力主中国自主建造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身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他,事事亲力亲为,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为“天眼”魂牵梦萦的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带病工作的南仁东重返贵州大窝凼,见证“天眼”的“开眼”,指导“天眼”的调试,叮嘱扎根深山的年轻天文工作者“要沉下心,不能急功近利”。

  舞台最令人揪心的一幕,是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永远闭上了眼睛。

  本剧的最后一幕,搬迁后致富的乡民与建设团队齐聚大窝凼,参观“天眼”,缅怀南仁东。在背景璀璨的星空下,南仁东的影像从星空中缓缓推出,向众人挥手致意。那一刻,“天眼”和“星空”融为一体,美轮美奂。

 

呕心创作致敬时代楷模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

  “南仁东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2017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为传承和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再现‘天眼’工程的感人事迹,致敬人民科学家和时代楷模,贵州师范大学决定与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合作,联手打造国内首个‘中国天眼’题材大型舞台剧项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初,贵州师范大学主创团队开始收集、阅读大量南仁东相关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对“天眼”计划实施以及南仁东和贵州人之间的情谊等进行了充分的了解。通过长时间、全方位的准备,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3月,剧本初稿完成。随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讨论,对剧本进行了修改;2019年5月底,剧本最终定型。

  剧本创作完成后,于7月底进行了演员的招募,分配了主要角色,对演员台词演绎、形体展示进行了排练和指导;对舞美、服装、道具进行了初步设计。

  “在了解南仁东先生事迹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先生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像资料,也没有接受过太多的采访。”贵州师范大学教师廖承承(本剧南仁东饰演者)介绍说,在创作中,全剧组从内心深深感受到,南仁东的朴实、忠诚、专注,是大家出演话剧的最大收获。

  “《天眼之魂》通过客观、准确地演绎南仁东的传奇人生,使大众感受到南仁东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希望激励年轻一代坚定信念,胸怀祖国。 ”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黄葵(该剧艺术指导)介绍说,《天眼之魂》采用叙述体的表演形式,由贵州师范大学师生参演,参加演出的演员既是叙述人,同时也是剧中的人物角色——2014年9月23日,南仁东出席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的揭牌仪式,并对贵州师范大学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该剧负责人、总策划,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韩卉表示,《天眼之魂》旨在以艺术的方式,讲述南仁东与贵州结下的不解之缘,再现他平凡而伟大的科学家形象,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人格,凝练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艺术创新助力公演成功

  “本剧在塑造‘南仁东’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一味的局限于主角形象本身,而是别具匠心地通过展示周围的人和事,精心塑造出南仁东作为主旋律人物的个性化特征。”评论家乐林峰指出,《天眼之魂》以多幕话剧的形式进行呈现,讲述以南仁东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为天文事业奉献的感人故事。

  “本剧还将目光关注到了因‘天眼’建设而改变命运的贵州乡民,流露出创作者的故土情节与人文关怀。”乐林峰撰文指出,剧中所展示的一幕幕由“旧”到“新”的变革,深刻描绘了当今时代的精神图谱,体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即扶贫更要扶智,让老百姓实现从“我想脱贫”到“我能脱贫”。贵州乡村的“固”与“变”产生的思想碰撞,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知、情、意、行’全方面发展都具备着促进意义,其人文关怀的宗旨更是让人受益终身。”贵州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杜安介绍,说《天眼之魂》属于原创大型人物事迹传记体话剧,时空跨度较大,内容丰富,既涉及了科学技术领域,又涉及了贵州的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制作精良,艺术化气息较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天眼之魂》构思巧妙,寓宏大主题于微小叙事,塑造出了生动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杜安介绍说,本剧本立意高瞩,以国之重器、时代楷模为鹄的,落笔处却以“天眼”工程和贵州的结缘切入,择取了南仁东在“天眼”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来建构故事框架,然后精心构思在这些时间节点具体场景中,南仁东和大窝凼村民发生交集的小故事。这一个个的小故事既能体现南仁东为国为民而无私奉献的“天眼之魂”,又能让观众感受到原生态的贵州乡情、乡味,富于趣味性和观赏性。

  “《天眼之魂》将舞美设计和多媒体视听设计相结合,融音乐、舞蹈、灯光和科技元素于一体,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增强话剧的表现力,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评论家乐林峰指出,此剧的舞台设置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舞台在短短两个小时中不断变动,使场景“活”了起来,一幕幕不断流动的剧情给观众展示了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