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2604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0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历史变迁

重视服务 精工细作

  有“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之称的陈光甫,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银行服务社会的银行家。创业之初,他就确立了立行之本,他说:“凡私人所有的工业、金融机关、大企业等等,请牢牢记着,我是来服务的这句话,否则,它们的灭亡,无论如何是逃避不了的。”他为自己的银行定下了“服务社会,顾客至上”的行训,从小处着手,不断做好服务。1915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首创了“一元即可开户”先例,这是对当时金融行业服务水平的一次巨大提升。

  永安公司的创办者郭乐,曾不断告诫员工:“得罪了一个顾客,就等于赶走了10个顾客。接待好一个顾客,等于拉来10个、100个顾客。”曾经名噪上海滩的“康克令小姐”便是永安公司的杰作。当时为推销美国金笔Conklin(音译为康克令),永安公司雇用年轻、漂亮且懂一点英语的上海小姐站柜促销,相貌漂亮,而且温文尔雅、服务热情的女店员受到大家的欢迎,后来上海人干脆统称女店员为康克令小姐,这也是近代商业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民国商人看重“服务”二字,这本身是市场经济规则作用的真实体现,也意味着消费者真正被摆上应有的被尊重位置。这种服务质量的提升,是企业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

  我国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其实回顾历史不难发现, “工匠精神”正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基因,“工匠精神”中最基本的意义就是精工细作。无锡人喜欢吃面,对于面条的品质更是讲究。无论是无锡著名的荣氏茂新面粉厂,还是唐家的九丰面粉厂,亦或是杨家的广丰面粉厂,他们都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天早上所有职员都要吃面条,大家把昨天加工的面粉做成面条煮一煮,自己亲自尝一尝,看看口感如何、好吃在哪,哪里还不够好。近代的无锡工商业为何如此繁荣,从此便可窥见一二,他们在制作细节上精益求精,只为做出最好的产品。

追求创新 守信为本

  近代,无锡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依靠自主研发成为全国丝业老大,无锡近代企业家大多信奉“人惟求旧、器惟求新”的说法,普遍重视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并且在技术开发上,他们没有只停留在机器设备的仿造上,而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出发,逐步走出自主研发的道路。

  上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缫丝企业形成了一项制丝新技术——立缫,由此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御法川式立缫车,生丝质量大幅提高。但日本对这一技术加以垄断,禁止立缫车出口,有关技术对外保密。对此,永泰丝厂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无锡工艺传习所的配合下,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32绪立缫丝车,1931年无锡制造的“华新式”立缫车问世,当时生产出来的丝被称为 “中华第一”。

  当时由于中国纱厂生产出来的经纱牢度不够,大都采用日本生产的经纱。1925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高潮,常州织布业工会到上海找荣宗敬求助,申新五厂试做了一两个月,强度和精度还是达不到要求。荣德生知道后让管理更加严明的三厂,用了一个多月就研发出了质量过硬的经纱。可是常州方面进一步提出,能否把纱直接做成一盘盘的,不要打包,可是这样成本会增加,厂里许多人反对,但荣德生信守承诺,宁可自己吃亏也要为对方提供最好的服务,正如他曾写过的对联所言:“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确立“国营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制,民族工商业饱受重税、征购、限价、管制、高利贷等的盘剥压迫,加之孔、宋等权贵资本凭借政治特权,肆意摧残吞并民营企业,而一些外国公司也穷尽手段,强力打压中国民族工业。

  面对如此困境,民国商人如同一颗颗顽强的种子,只要有一滴雨水,总会坚韧地破土而出。也正因为生活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筚路蓝缕,打破技术封锁,竭尽全力兴办实业。同时,还要忍辱负重,竭尽所能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这样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工商业者敬仰与传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