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604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0

以需求为导向 构建产销体系

贵州蔬菜快步走向大市场

□梁 圣 彭林元

  绿水青山出好菜,“黔货出山”富农家。

  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为种植优质蔬菜提供了天然保障。自蔬菜纳入全省12个特色生态产业以来,藏匿于大山中的蔬菜大显身手,为贫困人口走出困境铺就了稳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据统计,2018年贵州蔬菜产业带动农民1900万人、人均增收3253元,其中带动贫困人口87.6万人,占当年全省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今年6月,全省蔬菜产业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作用,产销两手共同发力”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积极连接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市场,确立长效的产销对接机制,有力促进了“黔菜出山”。

建立销售龙头,打通蔬菜流通主渠道

  今年7月,贵州省商务厅牵头组建的贵州蔬菜集团在贵阳正式揭牌。该集团成立后,将为省内不同海拔、地区分散的农产品提供产销资源整合服务,推动形成集生产基地、分拣加工包装、冷链运输、市场销售、大数据信息平台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蔬菜流通体系。

  根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013万亩、产量1282.3万吨。这千万余亩种植面积涉及众多贫困人口,加之其见效快、带动力强的特点,蔬菜产业已成为助推农户脱贫的中坚力量。

  贵州蔬菜集团党委书记张文贵表示,今年要重点推进实施“黔菜入沪”“广进黔菜”工程,以上海、广州为目标市场,推动贵州蔬菜走出去;力争用3至5年时间,构建起“上调资源、中拓平台、下接渠道”的全省蔬菜产业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目前,贵州省现代物流集团、贵州蔬菜集团正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推广对接机制,推动省内蔬菜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超市,以固本求新之势提高贵州蔬菜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聚焦特色优势品种,推动进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及东南亚等省外、境外市场。

谋求“懂市场”,构建稳定产销机制

  今年6月、7月,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赴上海、广州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省商务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现代物流集团、贵州蔬菜集团,组织全省各市(州)及相关企业进行了现场推介。

  期间,贵州分别与两地签订供销协议,并明确从7月15日起、在“夏淡时节”,贵州每天至少向上海持续供应蔬菜22吨以上;从8月15日起,贵州每天向广州市场输入52吨特色农产品。

  以深入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经前期多番调研、分析市场需求,贵州抓住上海“夏淡时节”产品供给不足、进入广州最大果蔬批发市场的机遇,力促黔菜走出深山、成功闯入大市场,不仅丰富上海、广州的“菜篮子”,满足两地对贵州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也鼓起省内贫困地区群众的“钱袋子”,有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面对大市场,贵州蔬菜无疑大有可为。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华源坦言,上海是一座拥有约3000万消费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农产品市场消费强劲,每日消费量达7万吨,尤其是蔬菜、猪肉等主副食品占据较大需求;但因本地蔬菜供应持续减少,全市蔬菜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蔬菜外延基地建设仍需拓展,“希望贵州在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继续给予上海更大力度的支持”。

  据贵州蔬菜集团统计,截至8月10日,全省已累计向上海供应萝卜、茄子、白菜、甘蓝等蔬菜583.2吨。

加强对外合作,延长产业链促产业升级

  “我积极动员在江南市场里经营的蔬菜商户,要勇于经销贵州的果菜产品,大胆去贵州投资;另一方面,贵州蔬菜可以放心种,好的东西不愁卖不出去。我个人、集团和旗下的所有批发市场,都将大力支持贵州蔬菜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今年7月,在贵州蔬菜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活动期间,广州江楠集团董事长叶灿江对贵州蔬菜质量颇具信心。

  7月22日,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分别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继贵阳、毕节、黔南之后,贵州再增六盘水、黔东南、黔西南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保供基地。

  8月5日,上海商务委组织多家沪企入黔考察,两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将在贵州建设生猪、蔬菜产业外延基地。其中,光明食品集团拟建立100万头生猪外延基地、上海蔬菜集团拟建立5个蔬菜外延基地。这标志着东部地区具有经验、成效的大企业将入黔,促进贵州蔬菜产业大发展,不断延长蔬菜产业链。

  目前,贵州蔬菜集团已与深圳望家欢集团、粤旺集团实现合作。从8月中旬起,贵州每天发往广州市场的蔬菜达100吨;8月25日后,织金县每天还向上海、粤港澳等地区供应南瓜等蔬菜300吨,进入9月后将增至6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