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共筑行动” 构建帮扶机制
贵阳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十三五”期间建设9个安置点,搬迁12090人
本报讯 (王兴春 记者 刘启靖) 6月30日,记者从相关单位获悉,截至目前,贵阳市“十三五”期间1209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和“五个三”决策部署,规划建设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2017年建设3个安置点,总投资1.58亿元,完成搬迁2042人;2018年开建6个安置点,总投资9.89亿元,计划搬迁10048人。目前,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完成搬迁入住,这意味着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
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面临的各种不适应及风险问题,贵阳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共筑行动”,积极探索构建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长期结对的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顶层设计。贵阳市先后印发《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实施意见》《贵阳市开展“共筑行动”推进搬迁群众融和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细化实施方案,明晰任务清单、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共筑行动”落地落实;在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出《关于开展“共筑行动”结对帮扶活动倡议书》,共募款942万元,为搬迁群众购置家具、厨具等生活用品。
探索结对帮扶机制。贵阳市严格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点、科级领导包楼栋单元、结对党员包户”的工作机制。目前,6名市领导联系6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区(市、县);6个区(市、县)明确由县级领导负总责,成立由科级干部任书记的临时党支部,及时研究解决搬迁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全市5435名党员结对帮扶3004户搬迁农户。
创新融入载体。为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各安置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长桌宴”搬家饭5场,参加的搬迁群众有2700余人;开展“5+N”活动,3700余名党员带领4000余名群众乘公交车、进银行、逛菜场、到医院、去学校;组织文艺演出24场,参与群众5800余人,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70场次,参与群众6200余人;为3004户搬迁群众制作新旧房屋对比照片,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强化培训就业。贵阳市通过劳务输出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鼓励创业带动一批等方式,结对党员帮助搬迁群众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及时帮助解决就业困难和问题,使有劳动能力家庭都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全市共组织就业培训39期,培训搬迁劳动力1865人次,安排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69人;组织招聘会39场次,签订用工合同意向1100余人;引进扶贫车间4个,安排450余人灵活就地就业。目前,2018年搬迁入住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共478户1072人,落实就业478户1023人,户均就业两人以上。对于2019年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贵阳市将进行全方位摸底调查,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及时开展就业岗位推荐,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