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257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1

发展绿色金融亟待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何翠云

  日前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需缺口达8000亿元;今年全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将达2.5万亿元,绿色金融资金缺口或将继续扩大。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以绿色债券为例,2014年5月8日我国发行首只绿色债券。2018年,中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数量共计144只,同比增长17.07%;发行规模达2675.93亿元,增长8.02%;发行金额2600多亿元,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18%,排名世界第2。2017年,国务院决定开始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尽管目前绿色金融被普遍关注,但金融是逐利的,而绿色项目通常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还需对绿色项目实行额外认证等,这无疑加大了绿色金融的成本与风险。从短期效益看,绿色金融有着高成本、高风险的倾向,这或许也是绿色金融资金缺口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长远看,绿色金融避免了企业或项目面临的未知环保风险。如今,虽然金融机构越来越具备环保意识,但短期效益仍决定了它的逐利本能。因此,从金融政策上加大对长期绿色投资资金的激励力度,无疑是可行的。

  业内有观点认为,绿色金融巨大的资金缺口更缘于绿色金融相关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诸如判断项目标准、寻找项目途径及跟踪了解项目投融资等信息不对称。这些不对称可能导致投资方不确定哪些是绿色项目、在哪里寻找绿色项目,抑或疑虑资金投入后的经营与收益。

  目前,业界对绿色债券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存在两个版本,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绿色项目亟待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

  同时,建立统一的绿色产业信息发布、查询平台及绿色项目信息数据库也迫在眉睫。因缺乏完善的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等搜寻、识别绿色项目的成本。如缺乏统一的绿色项目信息披露标准,一方面会造成项目选择性地披露信息;另一方面,会导致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既增加了评估难度,也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当前,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建立。为解决绿色金融相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提高信息共享及披露程度,使绿色金融项目在社会监督下透明、公开,须建立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及政策,并完善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及细则。比如,明确绿色信息披露主体、健全信息披露流程及内容,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及配套标准、提高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质量,建立统一的绿色信息发布、查询平台及相关基础数据库等。

  当然,补足绿色金融资金供需缺口,还需从供给端发力。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依靠绿色信贷,但仅靠绿色信贷难以独立支撑。也有学者呼吁创新金融机制,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体系。然而,涉及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领域,无疑更需加强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绿色投融资等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只有绿色金融相关信息公开、透明,才能真正打消各路社会资本的顾虑,引来持续的关注与投资。

  资金大量流入是一个产业兴起的重要标志,绿色产业兴起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撑。补足绿色金融资金供需缺口,务必先打消投资者等的顾虑。因此,建立绿色金融相关信息披露机制势在必行。只有公开、透明、公正,才能真正吸引投资者——筑巢引凤,这是不变的真理。